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则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内涵,针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生态以及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一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加快普惠型金融改革;三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缺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农村金融改革"非农化"倾向,造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价值取向模糊、服务功能缺损、市场供求失衡.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中各金融机构的作用,重新构造各金融机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产品供给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查分析表明,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缺陷、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是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手段,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在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普遍居高的现状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亟待需要创新。本文直面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环境现状,探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深层次问题,结合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新方法,提出改革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创新模式,实现风险管理的高效能,为构建稳固的信用风险共同体提供借鉴,以期改善农村小型金融环境并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升级,促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平稳、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构成要素,在防止挤兑危机、增强存款机构抗风险能力、维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是农村金融稳定的客观选择.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结合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等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存款保险体系的运行模式,指出建立与我国农村金融环境相适应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进而保障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不断的突现出来,使得农村金融在健全的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推动诚信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类农村地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成立与发展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最新制度安排,运行三年多来,为农村地区资金供给建立了新的渠道,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状况.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特有风险,这些风险有其行定制度约束、环境背景下的独特性.深入了解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在新形势下加强风险控制,有效进行风险防范是关系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统筹城乡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需求主体的变化、需求内容的变化和需求规模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仍普遍存在着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不足、农村储蓄资金外流、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金融产品单一、民间金融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其成因主要是源于农业与商业目标相悖,缺乏农村信用体系.本文认为,要使农村金融稳定持续发展,应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支持的主体,推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项目,积极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并适时加快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化改革,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金融抑制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虽然我国形式上存在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实际上由于各金融机构逐利性增强和制度体制的欠缺等原西,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和非农化,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对农民的贷款服务极度短缺,金融抑制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寻求金融抑制的解除方法,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是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增量改革的产物,它在推动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三农”资金需求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背景与现状,深入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有效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余沪荣 《农业经济》2004,(11):26-27
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及提供的服务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为此要进行金融改革,必须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优化农村信贷资金结构;理顺农村资金循环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增收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一是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也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虽然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包括了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特征方面共性较多,差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2007年后国家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近年来多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关门跑路的事件,又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此类机构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传统的金融理论主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研究金融体系,即所谓的金融机构观.其明显缺陷在于,当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金融组织的运行将会变得无序,更谈不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支持作用.针对金融机构观的缺陷,默顿和博迪将金融功能概括为六项.按照林毅夫的总结,金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动员;二是资金配置;三是分散风险.农村金融体系关键的功能是资金配置功能.本文从资金配置角度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进行评价,并指出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国务院领导同志、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也一直在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不断的论证和研究。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农村信用社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 十七界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坚力量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国家也相继出台并完善扶农政策,金融机构因地制宜推出创新型信贷产品。文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当地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搜集相关数据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山西省为例,金融机构缺乏责任担当、农村金融机构中存在大量低效的基层网点、中小微企业和普通农民融资困难等。从政府、金融机构、村委会和村民等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对策,促进农村金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是关系到农村经济走上规范、合理、 高效发展道路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 村金融问题比较突出,真正使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完 善、优质、到位的服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试 从农村金融体系现存的问题与困境出发,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如何 完善发展提出了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地方性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三农金融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金融领域优先服务三农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支持。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造成了农村金融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存在金融资源配置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本文就地方性金融机构如何在服务三农发展时,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薄弱环节与重点领域发挥作用,以及更好地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信贷的微观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关于我国农村金融的理论分析往往过于侧重宏观金融体系的研究,而较为忽视从微观层面上研究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的激励机制.本文以农村金融信货关系的利益博弈分析为基础,对农村金融主体的选择进行微观决策分析,通过寻求最优均衡从而为农村金融困境的缓解提供一些基本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