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教育     
《中国西部》2012,(21):144-145
罗崇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前提。在丰富社会实践上产生的创新思想,必将推动实践科学发展。在反思现代教育现状,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过程中提出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和三生教育,无疑是教育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2.
岑世宏  闫兵 《魅力中国》2014,(16):163-163
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功能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正确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人才质量观。创新课程设计要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训练.要重视创新教育的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3.
教员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创新教育对教员和学生都有新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依靠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员。因此,要实施教育创新、要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按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学员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教育的培养对象。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学员的培养上起作用,见效果。这就要求教员引导学生会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所以,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创新是创新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各行各业开展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紧密联系高校实际,实践“三个代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是自觉肩负起教育创新的历史命命,教育创新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而且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自身的创新,即实施创新教育,所以,只有推进教育创新,才能真正践行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5.
林平 《理论观察》2001,(1):74-75
创新教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人才,必须依靠素质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去塑造学生创新的品质。因此,要找准创新教育的基点,遵循创造规律,摸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刘传哲 《魅力中国》2010,(31):415-415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明成果的传递和延伸,人类一切明成果都要通过教育能才予以继承和发扬。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传递和继承,进而实现延伸和发展。可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一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目前,我国教育系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创新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更是素质教育的关节点;创新教育既是教育实施模式的探索与发展,更是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与定位。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将使教育系统在建立当代中国创新体系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 教育的核心,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9.
当代世界经济的进程正以不争的事实说明,只有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创新,形成产业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教育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科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科教理论不难看清:邓小平从科教一体论出发,形成科教发展论,并突出教育优先发展论,推进到科教创新论,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技术创新引发产业创新———教育创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高科技产业化与金融贸易人才需求,都取决于现代教育。尽快为浦东弥补上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正是为展翅的浦…  相似文献   

10.
孙雪娜 《魅力中国》2010,(19):263-263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  相似文献   

11.
郭欢 《魅力中国》2014,(8):171-17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精辟论断不仅阐明了创新的历史意义,也提出了创新的现实要求。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军事人才将成为军校的光荣使命。创新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军事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军院校的共识。目前,我军院校图书馆为创新教育提供信息服务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导致军校图声馆为创新教育提供信息服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秋丽 《魅力中国》2010,(26):152-15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显着的特征是关注人的发展,创新性与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表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创新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动态主体,具有自主性。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创新教育,学校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开设科技制作实验课等,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有所帮助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活动课,创新教育就是科技制作。无论素质教育也好,还是创新教育也好,不能将其当作一只“筐”,流行什么,提倡什么,什么时髦就往里套什么、装什么,这样做不仅给人以搞形式之嫌,而且其危害性也不可低估。 学校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科技制作、写写画画等常规课外活动上,元疑是对创新教育的曲解。弄不清创新教育的概念,就无法抓住创新教育的本质,长此以往,就会给学校及教师甚至学生一…  相似文献   

14.
论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社会特征中,创造性是核心。创造是促进社会变化的动力;创造是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途径;创造需要合作,创造需要冒险,由此可见,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会价值倍增。因此,世纪之交国际上出现了一股以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制定经济和科技政策依据的潮流。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又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传统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制约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行为以及环境等因素。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对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教育需要树立的观念;创造的价值观;动态的知识观;积极的化观。推进创新教育的实践原则是;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要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教育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形成仍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采用启发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世界近、现代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发展和振兴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 《魅力中国》2014,(5):162-162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实现创新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需要增加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大力开展高职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音乐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意义及原则,提出了几点较为可行的创新措施,为高职音乐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邢斌 《魅力中国》2014,(4):168-168
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做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8.
陈雪莲 《开放潮》2005,(8):78-79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指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制胜法宝是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在于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朱海英 《魅力中国》2010,(3):169-169
新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的思维水平、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对创新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20.
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