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2006年间,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从3.8%上升到5.5%,对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仅次于美国20.5%的贡献率。同期,中国进出口占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从3.6%上升到7.2%,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2%,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而放缓,中国有可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海外经济评论》2007,(51):34-34
近日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公布了2008年经济预测报告,报告称明年世界经济将平均增长为5%,个人消费继续火暴,能源依旧短缺,股票市场将继续保持热度。而能源价格增长、金融状况的激化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都将是经济的威胁。专家因此预计美国经济在2008年的增长仅为1.9%。  相似文献   

3.
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能源自给率达到94%,只有6%的能源供应依赖进口。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上不应把原油价格上涨或能源的短缺归罪于中国能源的增长;世界也完全不必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反应过度。  相似文献   

4.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4,(15):16-18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城镇化率也将达到60%,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十年,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增长趋势性放缓、新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增长重心转移将给中国资源能源的获取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项丹 《北方经济》2013,(9):67-68
一、引言 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低迷、欧债危机爆发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疲软,在跌宕起伏的国际形势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势头强劲,其中,三大石油公司从并购规模、并购影响来看均占据首位,成为中国能源企业海外并购的焦点.据2012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5%,中国则高达8.8%,其中石油消费达50万桶/日,呈现全球最高增长.然而我国现有资源拥有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强劲需求,重要能源资源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其中,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进口依存度超过50%(商务部2012),因此,海外并购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3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23.4%。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倍。但近年来美国的节能取得了很大成效。从1973年到2000年,美国的GDP增长了126%,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仅增加30%。按照1996年美元计算,美国2002年生产一个单位GDP所耗能源仅为1970年的46%,节约了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7.
规范生物能源开发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测算,未来五年我国原油生产量年均增长2.4%,而消费量年均增长4%,高于产量增长1.6个百分点。到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3.75亿吨,而产量仅能达到2.04亿吨,石油的供需差率将达到45.7%。因此,发展生物能源等石油替代能源,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已成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8.
经纬 《中国高新区》2011,(8):124-126
权威的市场研究机构曾经对中国汽车市场勾勒过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蓝图: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40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20%);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1.08吨油当量,为世界平均水平1.63吨油当量的66%,是美国人均802吨油当量的13.4%,日本人均4.03吨油当量的26.7%,英国人均382吨油当量的28.1%,中国人均装机仅0.3千瓦,为美国人均3千瓦的1/10。中国原油进口占世界贸易量的6.31%,而美国进口原油占世界贸易量的26.9%,日本进口原油占世界贸易量的11.3%,中国原油进口量是美国的23%,日本的56%。”这一组数字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可见,中国已成为能源的需求消费大国。因此,如何节能,如何利用再生能源,如何少用能源多产出效率成为一道难解的课题摆在中国政府面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对风电发展高度重视,世界风电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自1996年以后,全球风电装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风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经过科学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1260MW,年发电量将达到世界电能总需求量的12%。放眼全球,风力发电正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能源。  相似文献   

11.
《海外经济评论》2008,(4):30-32
人们大多认为,中国的经济成功依赖于向富有经济体出口廉价产品。果真如此,那么美国经济的疲软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总量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7年,出口占中国GDP的份额由20%猛增至接近40%。看起来,这不仅表明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意味着如果美国经济下滑,那么中国经济受到的打击将远比2001年美国衰退时受到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2.
田丰伦 《西部论丛》2004,(12):40-41
2004年,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已成定局。据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超过5%,美国和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25%,西欧国家将增长2.25%。亚洲发展中国家达7.75%,中国经济增长率将高达9.4%。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文摘     
用废报纸制氢氢是一种方便而又洁净的燃料。美国田纳西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乔纳森·伍德沃德研究成功了一种制氢的新方法,新方法使用的制氢原料是廉价而又几乎是取之不尽的。葡萄糖来自可重复使用的各种植物纤维、乳糖和淀粉等。像木浆、碎草、废旧报纸等都可成为原料来源。据伍德沃德计算,用美国每年产生的废报纸中的纤维制得的氢,就可以满足37座2.7万人口的城镇的能源需要。(蒋永进摘)12010年亚洲能源将短缺以经济高速增长为背景,亚洲地区今后的能源需求预计将以年增长率约为4%的速度增长。但对2010年的预测显示,该地区的能源产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4%,而同期GDP年均增长达到9.7%。基本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经济总量翻两番。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中国能源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多年来,中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一般维持在70%~75%左右,远远高于国际平均的水平。同时,由于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中国煤炭总体上呈北煤南运的格局,大量煤炭需要铁路运输,加速了铁路运力的紧张。  相似文献   

15.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月刊6月号】中国面临两组迫在眉睫的能源政策挑战。第一组与改善中国能源供应的管理和协调这一当务之急有关。最近两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约9%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能源需求每年增长15%,而石油进口每年增长30%。国内普遍出现电力短缺,运输瓶颈限制了将煤炭和石油运到需要的地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集体经济》2010,(3):27-27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煤炭消费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绿色发展问题上责无旁贷。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但远高于日美,而且是印度的2.8倍。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上升到116.15亿吨(碳当量)比2007年增长91.3%,占2007-2030年时期全球新增量的48.6%。  相似文献   

17.
袁来 《新财经》2004,(12):92-92
今后至少十年,中国将长期保持7%-8%左右的高速增长,这近乎成为一个共识。实体经济增长,将产生更多相应的金融服务需求,由此,将使金融业在规模上产生巨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广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消费和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出口增速回落。2007年世界经济有所放缓,美国经济明显趋弱。世界经济的前景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将对广东经济发展带来冲击。预计2007年广东将实现14.2%的较快增长,2008年可能回调到14.0%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快讯》2013,(9):23-28
中国的城镇化是件世界级的大事。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如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发展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2004年能源生产快速增长,需求十分旺盛,主要能源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出口明显减少,能源价格大幅攀升。2005年能源需求增速将有所回落,能源供求形势将比2004年有较大缓解。预计全年发电量同比增长12%左右,煤炭产量同比增长8.5%左右,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0%左右。预计煤炭和电力价格仍呈上升趋势,国际油价波动幅度将有所放缓。建议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和逐步完善能源产品储备制度,重视高耗能产品的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