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务与会计》2009,(2):72-72
有个农夫,由于庄稼种的好,生活过得很惬意。村子里的人都夸他聪明,并断言只要他做生意肯定能发大财。农夫的心痒痒了。他的妻子是个明白人,知道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就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但农夫主意已定,妻子怎说都不行。见劝说无用,妻子就说,做生意总是有本钱吧,你明天就把家中的一只山羊和一头毛驴牵进城去卖了吧。妻子说完就回娘家了,找来三个人,对他们如此这般地叮嘱了一番。  相似文献   

2.
笑口常开     
翻地一个农夫平白无故地被抓去坐大牢。一天,他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上说:“眼下就要种马铃薯了。我一人翻不了这么多地。”农夫看了信,想出一个好主意。他写信给妻子说:“你不要去挖地了,我埋了一罐金子在那里。”犯人的信件看守都要过目。这封信当然他们也看了。几天后,农夫收到妻子的信,信上说:“两天前,来了10来个人,把咱们农场所有的地都翻了一遍。”农夫笑了,立即给妻子写了封信,说:“现在你可以种马铃薯了。”相面东汉时,有位自称善于相面的人,来看刘备。刘备让他看相,这人说:“你的相很好,白面白。G”又让他给关羽…  相似文献   

3.
有个穷农夫手里只有很少的钱,他买下了一块谁也不想要的土地。这块地非常贫瘠,既不能种粮和果树,也不能养猪圈牛,能生长的只有白杨树及响尾蛇。农夫的妻子骂他愚蠢,周围的人则抱着无可奈何的同情预测他的失败。可农夫觉得土地虽然贫瘠,却是自己的希望所在。他没有埋怨,更没有绝望,而是想法把那些人人都感到厌恶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财富。他开始养殖大量的响尾蛇,然后取出蛇毒卖给各大药厂,而蛇皮高价卖给工厂做皮包,蛇肉则制成美味可口的罐头卖到了世界各地。随着他的养蛇业的壮大,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一年的游客居然达到数万人,这又是一笔丰厚…  相似文献   

4.
那天我去朋友家。他下海做生意后,我们就很少聚在一起了。他家里的摆设及他的一身名牌都明白地向我传递着他做发了的信息。朋友在“不经意间”很“谦虚”地告诉我,他现在只是做些小买卖,一年也就赚个十几万块钱吧。我笑,说:“你这家伙,心也别太贪了。一年赚个十几万,还算小买卖?”其实我在走进朋友家时,就注意到了门外站着的那个人。那个人的穿着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一看就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个农夫,养了一群驴拉磨.一天,农夫听说玉米面很好卖,于是他决定挑选几头驴驮着玉米面到集市上贩卖.从农夫家到集市上有两公里的大路两公里的山路.农夫骑着驴子带上玉米面上路了. 在磨坊里拉磨久了,突然到了空旷的大路上,几头驴子都非常兴奋,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农夫很高兴,因为早点赶到集市上,玉米面就会卖个好价钱.  相似文献   

6.
李新勇 《中外管理》2014,(10):62-62
领导者要善"借"他人智慧 哲理的故事: 有个一字不识的农夫,在清理自家的祖传宅基地时,挖到7200多个"破旧碗盘"。他听人说,这些东西可能很值钱,但到底值多少钱,他心中一点底都没有。怎么办,农夫自有他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输了     
一个中国人决定到国际市场去做生意,凭着中国人特有的勤劳、聪明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生意做得如日中天,没多久,轻而易举就能赚取巨大利润的生意吸引了第二个、第三个……中国人进入到了国际市场。中国人的产品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国际市场采购,中国人的生意从当初的一家做到现在的N家。一个美国人来到国际市场,他走到第一家中国人做的生意前看看,中国人热情地招呼:“买我的吧,其他家只顾卖产品,售后服务比我的差。”美国人看看就走了。到第二个中国人的生意前,第二个中国人一看来了主顾,挺高兴的,他说:“你来我这里买就对啦,其他家的货都是假…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吧。妻子做的饭菜,如果丈夫赞叹说好香,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妻子就会更加努力钻研厨艺;丈夫把电器修好了,妻子如果说你好能干啊,妻子的赞美会让丈夫颇具成就感。每个人都有被重视、被赞美的愿望。如果某种行为受到肯定和赞赏的信息刺激,人们就想把这种行为多做几次,直到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发财心切这一天,干了一个早晨的农活,唐道行真是又累又饿,腰酸背痛,心中便慢慢生出一种想法来。他对妻子说:“这种田种地太累了,收成不好,钱也不多,一年到头汗水流了不少,收入却不如做生意的一个月。”妻子说:“你要文化没文化,要人缘没人缘,要本钱没本钱,做什么生意?还是老老实实地种田吧。”可唐道行接着又说:“我还是想做点生意,前天有个姓王的木材贩子说今天来找我,叫我买柏树再卖给他,一定能赚大钱。”说完便背起锄头往家赶,妻子连喊几声,他也没回头。吃罢早饭,大约等到上午10时许,一个名叫王文杰的木材贩子终于来了。王文杰西装革履,…  相似文献   

10.
笑口常开     
庸医有一个人到城里为生病的妻子抓药 ,他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药剂师。在药店的门口 ,他向一个路过的孩子打听。那个孩子告诉他 ,称呼是“庸医”。这人进到药店里 ,见到药剂师就说 :“你好啊!庸医先生。”“啪!”这人结结实实地挨了一个耳光。“我想抓副退烧药 ,庸医先生。”“啪!”他又挨了一耳光。“就这些了吗?”“对!”药剂师气冲冲地说。这人回到家 ,对妻子说 :“我把药抓回来了 ,你起来一下吧!”妻子刚起来 ,他就使足劲给了她一巴掌 ,打得她跌到床下去了。妻子经这么一打一吓 ,出了一身大汗 ,真的退烧了。妻子的病好后 ,这人又进…  相似文献   

11.
一事无成     
《人力资源》2009,(14):77-77
有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当他走到田地边时,却发现耕田的机器没油了,原本打算立刻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头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头回家去;经过仓库时,看见旁边有几个马铃薯,他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发芽,于是又走向马铃薯苗田去;路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夕阳西下,油也没有加,猪也没有喂,田也没有耕,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好.  相似文献   

12.
医院病房住着两位相同的绝症患者,一个来自农村,一个就生活在医院所在的城市。城里的病人,每天都有亲朋好友和同事前来探望。家人宽慰说:家里有我们,你就安心养病吧。单位来人时开导说:单位的事,我们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现在的工作就是养病……来自农村的患者,他的妻子十天半月才能来上一次。妻子每次来,总是要丈夫为家里的事情拿主意:快要浸种了,今年是种“六四”还是“四六”?他大伯就要嫁女了,你说送多少贺礼呀……几个月后,城里的患者在亲人的哭声中永远地走了;而来自农村的患者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城里的那位病人,在一声声“你放心吧”…  相似文献   

13.
道德底线     
富翁的儿子与朋友做生意,被朋友骗了.富翁的儿子很懊恼,他说,我没想到"他"是那种人,我们曾相处那么好.富翁安慰了儿子,并告诫儿子,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当外在的诱惑突破了他的道德底线,他就会颠覆传统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4.
道德底线     
富翁的儿子与朋友做生意,被朋友骗了。富翁的儿子很懊恼,他说,我设想到“他”是那种人,我们曾相处那么好。富翁安慰了儿子。并告诫儿子。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当外在的诱惑突破了他的道德底线,他就会颠覆传统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5.
与对手共赢     
农田的旁边有三丛灌木,每丛灌木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农夫觉得,这些矮矮的灌木没有多大的用处,心想,还不如砍掉了当柴烧。当农夫动手砍第一丛灌木的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他:“善的主人,您就是把灌木砍掉了也没有多少柴火啊!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摇了摇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很快,农夫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  相似文献   

16.
自以为是     
《青海财会》2002,(4):60-60
某酒吧老板养了一只大猩猩,凡有客人闹事,他就把猩猩放出来将闹事丢在停车场。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高大的农夫,几杯酒下肚后,他开始大喊大叫。酒吧老板只好把猩猩放出来,猩猩把这个人抓出去后,只听见外面“乒乒乓乓”乱响一阵。过了一会儿,农夫歪歪斜斜地走进来说:“有的人只不过穿了件皮大衣,就自以为了不起……”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前,一位农夫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几亩在城郊的地,他用这些地种粮食采养家糊口,与乡邻们过着同样清贫的生活。三年后,由于二十公里外的地方发现油田,城市变得热闹起来,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许多外地人涌到这里,这位农夫所在的城郊出现条条宽阔的大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城郊的农民们纷纷转让土地,有进城去打工的,也有做小买卖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们的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这位农夫却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放弃田地,他对妻子说:“其他活几我都不在行,只有种地是我的专长。我希望能一直守着它……”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与漫画     
有个人特别小气,招待客人时桌上没有一道荤菜,于是客人假意感谢主人,说他太破费了.主人说:“一卢、菜也没有、哪里谈得上破费?”客人说:‘“满桌都是菜,为何要说没菜广’主人随口说道;“莱在哪里呀?”客人指着盘内说;“这不是菜(素菜).难道是肉不成?”苏五奴的妻子能歌善舞,也很有姿色。凡有邀请他妻子的,他总是跟着去。那些人想灌醉苏五奴,好与他妻子亲热,往往一起向他劝酒床五奴说;“只要多给我钱,即使吃.蒸馍,我也会醉的,不一定非要酒。”④W某县官去谒见上司,谈毕公事,上司就与县官闲谈。上司问承“听说贵县出猴子,不知都有多大?”县…  相似文献   

19.
儿子没名字     
老朋 《乡镇论坛》2008,(15):47-47
高涨不到30岁就当了办公室主任,别看他年龄不大,却少年老成,在局里无论是办事还是搞关系都无人能及,几个副局长对他都高看一眼。 最近,多年没有生育的妻子给高涨生了儿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局里的人每天都能看到高涨的笑脸。  相似文献   

20.
附耳轻说     
《大众标准化》2016,(3):45-45
正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