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文佳  熊涓 《企业经济》2020,(1):108-118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后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多样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呈倒U型关系,同时城市化水平会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制造业集聚关系产生影响。分区域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要素禀赋等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线性关系,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中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现阶段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适合选择多样化发展模式;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都将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两部门模型,分析工业化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演变,并对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区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关系;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尚未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两者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最低。因此,各区域应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应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服务业结构,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西部地区应跨越重工业化阶段,着力发展轻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为辅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3.
到2015年,服务业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全面提升.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重点提升外包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信用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质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普惠共享和以人为本。同时,包容性发展更强调实现区域和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包容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组织模式。一个地区的集群式产业转移路径和模式是由其综合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的。由于不同地区的要素条件、资源禀赋及各种制度环境的差异,其演化路径也会有所不同。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同时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与服务业区域融合:对京津冀地区的一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可以分为区域分工合作与区域集群式发展两个阶段。笔者基于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发展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探讨了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域,认为区域融合机制的创新可以借助服务增强战略、知识区与产业区互动以及产业集群政策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传统制造业迈向先进制造业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较高相关性。目前中国先进制造业正处于跳跃式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互动机制不完善、体制束缚、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仍在制约着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因此,中国应完善互动发展机制、创建互动发展环境、强化互动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高端人才独立引进培养体系等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标:考察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工业行业数据,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对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存在显著但非对称的双向互动关系,大致呈现从东部向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型衰减趋势;而且,前者对后者的拉动作用要小于后者对前者的推动作用,两种作用间的落差亦由东向西递减;此外,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这种双向产业互动主要发生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部门,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程度不高。研究创新:将先进制造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在考虑行业异质性和内生联立性的基础上,单独考察其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价值:有利于纠正目前对我国产业互动发展的低估,对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协同发展,振兴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业融合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乡一体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融合产生的一般模式是: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的融合,通过产业之间的部分技术延伸和功能互补促进相关产业间的融合,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原有比较独立的部门或行业因业务联系而实现了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并通过阈值条件分析,得出郑州三次产业融合的模式选择,即以产业协同和产业链整合加速推进郑州新区产业融合,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向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辽宁工业振兴意义重大。基于辽宁省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中间投入率界定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指标,测算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程度,并建立四维象限,分析两产业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要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因此,辽宁省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拉动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融合环境。  相似文献   

10.
张志彬  王典 《经济界》2023,(3):50-58
在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正日渐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比较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测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分工理论、创新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链理论多维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生产链效率提高、创新链协同互动、价值链地位攀升、产业链布局优化的影响,探寻提高现代产业体系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实现路径。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汇聚创新要素、重构比较优势、对标国际规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开放和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为培育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向生产部门传递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可以深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融合,从而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营风险,因而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宠儿。目前,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滞后、行业协会政府化色彩浓和作用发挥受到限制等问题,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作者对发展东莞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学娟  辛本禄 《企业经济》2022,(11):114-12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演化,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先进制造业在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变化等背景下,体现出通过服务化提高附加价值的高质量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受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波动影响,在呈现出抗风险能力弱的同时也表现出抗逆力发展的柔韧性。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融合应以获取“高附加值”活动为切入点,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并不断演化。先进制造业服务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现代服务业制造化是新发展格局下激发市场内需的重要路径,两者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上海要实现”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也是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高于全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根据规划,”十二五”期末,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要达到60%。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财税、产业、土地、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何优化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用地与用房政策,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下,北京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CBD区内国际金融、文化传媒以及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化高端商务区.根据现代服务业在北京CBD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产业发展重点、科技创新投入、优惠政策、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低碳交通这五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产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配套的、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游离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产业。研究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与思路,对于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十分必要,又格外急迫。  相似文献   

16.
模块化对全球产业结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流业模块化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制造业服务化注入新的动力。以物流业模块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乃至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为背景,分析了物流业模块化、广东制造业服务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模块化基础上的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与港澳形成区域产业梯度与协作是实现广东物流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升级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8.
如皋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核心在于产业创新。要一手抓现有产业、企业的优化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招引和培育.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并不是临时的合作,而应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盟,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制造业为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很多制造企业将其服务转让给专业的服务企业来完成,从而催生出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借助产业融合的作用,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实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自20世纪以来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最快、效益最显著的重要产业。例如,在OECD国家中,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30%;而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制造业极为发达的国家,其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的增加值比重不断升高,且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原材料等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转型调整的重要特征。加快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增加产值和创造就业,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有低成本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但同时,基于我国国情而言,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必须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不能盲目的复制先进国家的服务外包发展道路,应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