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基于对数字经济概念和内涵的分析,文章从理论上说明数字经济主要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三个方面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使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同时,结合新发展理念,文章也给出了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坚持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助力西部地区实现平衡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坚持开放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共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娟 《江南论坛》2023,(4):23-26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按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未来需侧重从源头上推进产业发展质效的提升,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着力发挥正向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水平协同。  相似文献   

4.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流域上下游生态经济利益、调动各方流域保护治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重点方向以及实施路径,为黄河流域实施大保护大治理提供管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协同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借助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通过协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揭示,在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地区协同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在空间效应下依旧成立。因此,建立区域金融发展协同机制,注重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开展《黄河保护法》专门立法,从全流域尺度对黄河实施统一综合治理,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求。论文分析了开展黄河保护专门性立法的必要性,在对立法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黄河保护法》的立法思路、框架和重点。认为综合性流域特别法要立足黄河全流域整体和长远利益,突出流域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流域上下游共同开展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携手将黄河流域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夯实立法保障。立法重点包括完善黄河流域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落实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实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夯实水安全保障、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严格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改善流域环境质量、明晰法律责任等。  相似文献   

7.
徐曼  王亚军 《新经济》2023,(7):126-133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数字赋能业已成为驱动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变革人们生产生活和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动力,不仅实现了经济稳进提质,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共同富裕需要坚持协同联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平台为基应用牵引、坚持争先创优。从整个社会全局及长期发展布局角度来看,数字化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构建数字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江旖琪  贾海薇 《新经济》2023,(11):127-143
新兴信息技术驱动的数字农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水稻智慧直播”为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赋能农业生产体系使其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加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竞争力;通过赋能农业经营体系推动耕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经营过程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推动三大产业全链条专业化融合;通过赋能农业产业体系使其更具商业化和品牌化,创新产业发展形态,进而激发农业科技新动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案例分析后所形成的理论框架,本文解析了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促进机理,并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加快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与第一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全领域制度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数字技术服务长效机制;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机制,推动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9.
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战略选择。以黄河流域3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下游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具有技术性、互联性和倍增性等典型特征,通过创新要素的高效集聚与创新组织的精准匹配,重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促进产业变革调整与贸易转型提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形成网络效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相互渗透、相互反馈及协同演化的进程。当前,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提高数字创新能力、深化数实融合、增强数字普惠共享及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具体需要促进数字创新的加速发展,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基石;营造数字网络的生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倍增;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提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数字中国建设,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无锡市积极探索以推进“数实融合”为导向,以“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数字协作”和“数字生态”为抓手的无锡模式,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提供无锡经验。文章在梳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和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的短板,从优化落实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培育数字生态的良好格局、持续激发数字经济产业活力和强化创新性政策优势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从历史纵向维度看,数字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从横向对比维度看,发展数字经济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口。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创新驱动的数字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性;二是系统观念的数字经济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性;三是人本逻辑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四是制度保障的数字经济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五是和平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健全平衡保护与共享的数据产权政策、兼顾公平与活力的数字平台竞争政策、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数字经济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3.
实现高质量创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完善的金融服务与创业环境可为助力高质量创业提供重要支撑。选取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影响,并基于营商环境视角考察该影响的传导机制与门限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高质量创业,在分维度检验中,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对高质量创业的促进效应强于使用深度,而数字化程度的高质量创业效应并不显著;营商环境是数字金融影响高质量创业的重要传导机制,数字金融通过改善营商环境进而促进高质量创业;门限效应检验发现,在营商环境越优良的城市,数字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促进效应越强。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于规模较大、经济较发达或东部城市,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创业效应在规模较小、经济较落后或中西部城市中更强。对此,中国各城市在加快推进数字金融转型升级的同时,应注重优化营商环境,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创业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张洋  穆博  丁鑫  穆争社 《经济学家》2023,(12):77-85
普惠金融面临着“惠”与“普”难以实现互动发展的困境,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普惠金融本质,探究“惠”推动“普”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厘清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研究发现,普惠金融以“惠”为根本推动“普”,“普”发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作用促进“惠”,实现互动发展;“薄利多销”为其盈利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普惠金融产品的平均成本;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机理为依托数字平台网络效应、数据信息非竞争性以及数字技术去中心化分别降低获客成本、风控成本和交易成本。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仍存在服务边界。最后,提出搭建“三角平台”运行载体,做实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设施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李彦甫 《生产力研究》2023,(8):43-49+161
在“宜业宜居”目标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环保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川南主要工业基地与资源能源富集地-四川省宜宾市为研究区域,开展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研究发现宜宾市稳步开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能源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然而,生态环境治理仍然面临不小压力,环境资源消耗偏高、生态创建水平不均衡、群众环保意识待加强等问题仍存在。基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视角,提出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创新工艺、制度化与规范化生态环保、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成为转换发展动力的关键。在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已成为技术领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互动关系,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现阶段地区产业结构阻碍了数字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基于此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形成畅通的联动发展机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利用外资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看,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资本循环理论,高质量利用外资能够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强化国际循环的通畅与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实践经验看,高质量外资通过经济助力、产业赋能、技术溢出、制度优化等途径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同时通过外贸促进、金融协同有效促进国际循环。但是,我国仍面临外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大国政治博弈和科技封锁加剧、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等现实挑战。应当在产业政策上引导高质量要素集聚,在区域政策上推进跨区域引资协同,在营商环境上搭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在平台载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行政规制上夯实负面清单与安全审查保障,从而助力我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1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数字技术不仅能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质量,还可实现生态资源信息共享管理、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溢价。基于此,以太湖生态岛为例,提出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加快实现的建议如下:增强数字化思维,指导顶层设计;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协同共享;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加生态溢价;完善数字化交易,提升交易效能;健全数字化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开始呈现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不断凸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战略需要和战略意义。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取向主要包括: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和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来完善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因地制宜推进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和发挥中心城市高质量集约发展带动作用来探索地区特色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及强化生态安全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要前提是推进城市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遵循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判断,构建城市群治理评价体系,将城市治理效能量化并开展评价,提出提高治理效能、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研究认为:(1)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内部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2)分项看,长三角城市群治理能力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变异系数最大,以杭州湾大湾区和沪宁合发展带为代表的区域治理评价最好;(3)生态治理与长三角自然地理特征具有较高一致性,浙江西南区域和安徽南部区域呈现出高值特征。文章认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要加强区域协同强化经济协作、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加强内部文化价值挖掘与联动开发、强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共建、加强数据共享与跨区域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