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珍珍 《新经济》2023,(4):151-161
近年来山东省文旅市场融合趋势明显,成效显著。通过分析山东省文旅市场融合发展现状,从文旅市场消费需求、文化基础设施、从业人员配备、旅游环境、政务服务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山东省文旅市场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优化政务服务、创新文旅品牌、推进智慧景区新体验、加强文旅市场融合发展区域性联动等方面,提出山东省文旅市场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助力山东省文旅市场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旅融合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发展先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实现新发展,成为文化旅游行业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江苏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镇,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鲜明的文化旅游特色,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逐步规划并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发展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省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角色定位。想要持续保持好、发扬好这一定位,江苏的文旅融合需要从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文旅产业深度合作、探索文旅资源共建共享、搭建长三角文旅合作平台等方面入手,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桂芹  黄欢 《经济地理》2023,(12):231-239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国内外典型案例实践,构建了乡村“群落—空间—建筑”规划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乡村规划驱动文旅融合的逻辑机制,提出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研究认为:(1)乡村群落规划秉持“品牌+基础+风貌”一体共治,是指导乡村群落进行文旅融合价值共创、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转型和村落“三生空间”优化的思想力量,为后续的乡村空间规划与乡村建筑规划做好铺垫;(2)乡村空间规划推进“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共生,不仅有助于文旅融合深入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还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绿水青山,储存金山银山;(3)乡村建筑规划追求“整体建筑风貌+公共建筑样态+民居建筑特色”多维共变,延续传统建筑历史风貌、展示公共建筑地域风情和塑造私人民居乡土特色,为文旅融合提供核心竞争力。基于此,便可形成乡村规划驱动文旅融合,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递推赋能之势。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发达的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为二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2011—2019年的数据发现,长三角数字经济水平提高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空间扩散效应。苏、浙、皖三省、二线及以上城市、都市圈城市数字经济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受限于“鲍莫尔成本病”和“数字鸿沟”,三四线和非都市圈城市数字经济的助推作用还有待提升。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政府效率、扩大市场潜力、强化城市创新能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各地应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夯实数字文旅新基建、加速文旅企业数字化、建立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等措施将数字经济培育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2021,41(7):222-230
从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乡村发展现实困境与国民旅游需求新变化出发,文章在科学解读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究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馈机制,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提炼了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文化与旅游发展目标一致,内在逻辑统一。文旅融合通过产业融合、主体融合与功能融合实现资源、经济与社会多维效应。旅游系统与乡村地域系统的耦合联动关系是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互促互馈的逻辑基础。文旅融合通过文化挖掘、旅游利用、城乡流动的方式与资源、产业、功能的路径,在要素增值、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机制下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创造新的需求与动力反促文旅融合。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存在城郊融合振兴、特色开发振兴、休闲农业振兴与乡村工业振兴的典型模式。强化文旅融合的多功能价值,彰显旅游发展的乡村元素,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是文章得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懿  廉倩文  丁玲  李哲 《经济地理》2023,(6):202-210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科技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二者的赋能、融合既有利于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落地,也有利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当前,文旅企业存在供需失衡等方面的一系列突出现实问题,对此,本文在剖析文旅企业实际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差异化产品、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运营效率、运用数字技术改善产品提供方式以及运用数字技术演进企业商业模式等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严晓萍 《经济论坛》2022,(1):99-105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要保护蕴含人类智慧的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应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加大对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整理和宣传,破解保护传承、村民权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契机,推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本文在研究相关概念及分析成渝地区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成效和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和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对该地区文旅产业协同度做进一步测算评价。由此发现,文旅企业传统优势正在被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优势所取代,部分文旅企业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难题;成渝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各项重点指标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以成都市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文旅产业协同度总体呈弱增长趋势。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聚焦文旅融合发展主线,系统化推进产业融合;运用新技术连通生产各环节,提升文旅企业运营能力;借力经济圈发展势能,以区域协同促进文旅产业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旅融合与社会福祉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当前,在“十四五”规划新时代与新冠疫情挑战的复杂背景下,以高质量文旅融合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尤为迫切,文旅融合推动社会福祉的内涵更加复杂,亟待理论更新。基于此,文章从逻辑诠释、量化测度、机制框架等层面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祉效应研究及其需求进行提炼与探索。(1)研究厘清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福祉的基本概念、宏观逻辑和“人本”逻辑。(2)研究明确了现有文旅融合和社会福祉测量方式及其不足,提出文旅融合推进社会福祉的测度创新,构建的测量模型既包含传统文旅产业耦合测度,也包括广义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度,并涵盖旅游者与居民的双主体测度。(3)研究提出文旅融合推动社会福祉的机制,涉及宏、中和微观层面,包括文旅融合多维度发展对宏观经济社会福祉的推动机制、文旅融合区域协同对目的地集体福祉的推动机制以及文旅融合体验优化对主客主观福祉的提升机制。研究提出文旅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福祉的挑战与契机,为政府治理和目的地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文章总结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又系统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开展给乡村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指出其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是指在公园红线范围内含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其改造与更新的核心问题是平衡公园的保护传承与复兴发展,寻求二者的共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平衡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造的关键。基于共生理论的解读与启示,以江西省南屏瀚峰文化公园为例,分别从文化、功能和空间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共生策略与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旅经济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福建要准确理解把握文旅经济发展的深刻内涵、实践要求和发展趋势,聚焦打造“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统筹推进“11537”发展思路和布局,擦亮“海丝起点清新福建”品牌,持续在供给侧、需求侧、服务质量、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更大文旅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场景理论,构建乡村文旅融合下的旅游满意度模型,验证了乡村旅游期望值、乡村文旅融合质量感知、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感知、感知价值和游客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研究认为游客期望值和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感知是影响乡村文旅融合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乡村文旅融合质量感知、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感知、乡村旅游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并从资源、产品、产业、事业四个层次和空间场景、活动体验、村民驱动、产业联动四个角度提出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游客满意度的路径,以期通过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融入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的创新、产品协调的创新和产品融合的创新三个方面。通过典型的陕西省文旅产业数字化实践案例,剖析三种典型模式——基于产品技术创新的产业链重组模式、基于产品协调创新的价值链共创模式和基于产品融合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层面和经营主体层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突出内循环的主体地位,文旅产业是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内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土空间规划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保障。本次笔谈邀请10位青年学者在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相关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面向"十四五"时期重要背景和任务,文旅产业规划需要主动融入、应对挑战,推动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同创新,需要不断强化落地意识,强化文旅用地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推动文旅产业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旅游高质量发展需积极将研学旅行、葡萄酒旅游、民宿旅游等产品发展体系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突出文旅发展与规划的协同性要求,重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遗产空间、历史街区、都市农业空间等特定类型空间的保护与文旅转化;(3)国土空间优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文旅产业升级推动空间优化统筹,并为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构建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有助于保护北京生态涵养区的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及其综合效益。首先辨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剖析北京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最后,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选择樱桃沟村、长城国际文化村、柳沟村为典型案例,构建乡村生态农旅模式、乡村生态文旅模式、乡村生态食旅模式。  相似文献   

18.
赵华 《经济师》2023,(10):126-127
中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基和灵魂,坚定践行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而云冈文化不仅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也是其文化自信独特的精神标识。文旅融合是游客感悟文明,提升文化修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的主要手段。文章经过长时间调研,深入挖掘云冈文化资源,指出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文旅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冷南羲 《江南论坛》2021,(10):10-12
大运河沿线遗产资源丰富,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保护的主要内容、传承的重点对象、利用的核心资源.文旅开发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途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如今,人们对馆藏展示、静态呈现等传统遗产保护方式愈觉乏味,对特征模糊、内容贫瘠的文旅项目望而却步.因此,本文从遗产旅游角度切入,旨在分析遗产资源与文旅开发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探询充分利用遗产资源打造精品文旅项目的路径,进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2018年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据旅游发展优先度对17地市进行分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定量检验并探究驱动机制,借此提出相应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表明:①山东省文化资源"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形成以菏泽、潍坊为两端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带。②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双核带动"的局面,区域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青岛市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市,莱芜市旅游发展水平有待提高。③2018年,山东省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为濒临失调状态,区域融合协调程度差异明显;其中济南市文旅融合协调度最高,东营市协调程度最差;按区域协调程度高低来看,依次为鲁中地区、半岛地区、鲁南地区、鲁西、鲁北地区。④文化资源与旅游耦合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涉及文化资源本底条件、政府宏观措施、旅游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