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温鑫 《商》2013,(8):310-3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由最近的人民币汇率可以看到,我国的汇率波动幅度在逐渐增强,由不可能三角理论可知,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三者不能完全实现,必有一个角随着其他两个角的成立而垮塌,而本文就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是否受到更灵活的汇率机制影响而增强这一问题作实证检验。本文参考Obstfeld等人(2004)和Shambaugh(2004)的检验框架,以货币市场利率代表货币政策,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了2001年1月~2007年12月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影响,并得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变动的灵活性增强并未使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至2008年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并未有效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完备是这一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甚微的主要原因.为提高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我国应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削弱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以及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1994年以来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在开放经济的"三元冲突"中,中国选择了固定汇率、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和较大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即用少量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换取有限度的资本流动.但在这种组合下,随着我国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货币政策独立性也将进一步丧失.对于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至关重要,除非有能力继续维持更严格的资本管制,否则我国必须逐步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  相似文献   

4.
基于77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至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利用GMM方法研究汇率制度弹性变化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度等因素后,汇率制度弹性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显著正相关;资本管制导致这一关系在新兴和其他经济体中被弱化;金融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差异导致金融发展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具有显著的增强效应,而对新兴与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具有显著的削弱效应;总体上,各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在美联储升息期要高于美联储降息期。  相似文献   

5.
浅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国内外有关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人依据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完全的资本流动不可能同时成立的“三元悖论”理论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文通过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的分析说明,只要面对开放经济,就会存在货币政策独立性缺失的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陶思平 《商业时代》2012,(22):46-47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5年7月-2012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不过,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保持了较高的独立性,是与汇率的弹性增强、渐进资本开放以及中央银行的冲销操作分不开的。为了继续保证货币政策的高度独立性,需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冲销干预机制以及培育成熟的货币与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新凯恩斯小型开放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统一框架下研究资本管制程度不同时汇改如何影响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汇改能提升两类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又能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会降低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高度流动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搭配可以增强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不能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协调推进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有助于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利用月度数据以及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方程分析结论仍然保持稳健性。结论显示随着汇改的持续推进,我国的货币政策要逐步过渡到以价格型为主,这样既能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又能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00年-2012年我国外汇占款比重进行分析,探讨汇率改革以来货币政策独立性关系。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汇率改革之前和汇率改革之后外汇占款比重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汇率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得货币政策比汇率改革之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0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美国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美国进出口价格指数、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等相关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美货币政策对其双边贸易动态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扩张将有利于中美贸易余额的调整,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在中美贸易余额的调整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1.
"三元悖论"的基本原理是指在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这三个经济目标中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而该理论本身也存在理论假设过于绝对化,组合难以有效实现,政策组合难以执行的局限性。基于对中国资本流动现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和"三元悖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得出我国的汇率制度选择终级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自由浮动汇率"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我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具体分析发现,我国近十年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总体上可以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但对其他因素(如流动性、外汇占款过大等)来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效果减弱。另外,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机制中的时滞效应也使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高频识别和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后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途径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具有显著的不一致性。在金融危机前,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汇率渠道对我国通货膨胀与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主要通过基础货币渠道对我国的宏观产出与物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央行逆周期调节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差异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前,央行为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被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我国通货膨胀走高;而金融危机后,央行追随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逆向调节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宏观产出的负向波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蒙代尔—弗莱明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来考察固定汇率制下小型开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发现货币政策可以作为稳定经济的工具。文章指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对实际产出产生一定的作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实际产出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不同,从而导致效果不同,因此货币当局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5.
I analyse whether countries with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re able to pursue an independent monetary policy, as suggested by traditional theory. I use data for thre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with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inflation targeting and capital mobility – Chile, Colombia and Mexico –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Federal Reserve actions are translated into local central banks' policy ra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policy contagion’ and that these countries tend to ‘import’ Fed policies. The degree of 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 is lower than what traditional models suggest.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学峰  刘传哲 《财贸研究》2004,15(5):31-35,48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对中国货币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论表明 ,我国货币政策无法通过汇率途径传递到国际贸易上 ,通过信贷传递到国际贸易上是扭曲的途径 ,货币政策能够通过物价途径对净出口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小型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芳  毛彦军 《财贸研究》2011,22(3):95-102,110
在经典的小型开放经济框架内,植入一个现金预留(CIA)模型,研究多重冲击下小型开放经济的最优货币政策设计问题,结果显示:汇率波动、货币流通速度冲击、财政冲击以及家庭消费冲击等通过成本渠道对物价和产出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在为小型开放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时,货币当局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货币政策调控不仅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做出反应,而且对汇率波动和上述冲击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此外,为营造有利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外汇市场应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后,随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常化和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新常态,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外溢效应日益显著。通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相关模型对2008-2018年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退出对人民币汇率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联储加息在滞后一季度作用人民币兑美元先升值后贬值,加息通过中美利差、产出差、货币供给之差分别作用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升值和升值,利差渠道是主要作用渠道;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和缩减分别带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贬值,且扩张的升值影响大于缩减的贬值影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和利率政策有一定替代性,替代关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效应;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和缩减分别带来中国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下降和回升,两国利率表现出一定联动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均衡模型中,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差的均衡调整过程来实现。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期间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效果不佳与信贷渠道梗阻密切相关。短期货币政策操作应充分关注信贷市场动态状况。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切实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货币政策的规则和相机抉择之争入手,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名义锚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与政策含义,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在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过程中,要明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主从地位,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能力,解决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义务而造成的通货膨胀隐患,建立核心通货膨胀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