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大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引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监管导致的金融衍生品的全球性泛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如何加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迎合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如何又快又稳地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并少走弯路?金融危机从侧面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文试图从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博弈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在次贷危机和因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非常严重,给金融机构留下了太多的违规操作空间,使得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危机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3.
给场外交易套上“笼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学者对于衍孛品市场发展和监管的大讨论,尤其是在G20峰会上各国政要都纷纷提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查阅近期的资料,笔者认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能简单一慨而论,应该有区别、有重点地加强监管,对症下药,方能既不抑制金融创新,又能加强金融监管,使金融衍生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学者对于衍孛品市场发展和监管的大讨论,尤其是在G20峰会上各国政要都纷纷提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查阅近期的资料,笔者认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能简单一慨而论,应该有区别、有重点地加强监管,对症下药,方能既不抑制金融创新,又能加强金融监管,使金融衍生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肆虐蔓延,引发了对危机原因的多角度思考,美国次债危机,金融衍生品泛滥自然是引发此次金融海啸的导火索,但更深层次的源头在哪里?危机之后更应反思,我们又该如何防范灾难性危机的再次发生?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此次空前金融灾难的根源,并就如何防范风险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金融衍生品发展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深刻反思。一方面,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监管缺位,亦会带来严重后果。同时,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成长,金融不断完善,衍生品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此次金融危机暴发后,金融衍生品最早成为被归咎的对象。中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后发展国家,这就提出了危机对中国衍生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如何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二十几年来中国场内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然后提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的启示,最后对中国场内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场外衍生品备受争议,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失被指责是导致本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因此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改革的重点.本文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改革措施,提出完善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危机距今已过去9年,然而,最近在今日头条等网站上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再次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甚至有人预言金融危机难逃十年一次的周期性规律,金融危机即将再次到来,所以有必要重新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本文着重阐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差方分解等实证分析证明了金融衍生品在此次危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金融衍生品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和信贷市场,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深化了金融危机。文末通过从科学角度对我国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我国探索出一条不以金融危机为代价的金融衍生品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杜波 《西安金融》2011,(6):74-75
金融衍生产品因其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功能,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境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还不尽完善,交易品种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企业及个人日益增长的投资避险需求,逐步有序地放开跨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已是大势所趋。鉴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同时,尽快完善跨境金融衍生品交易相关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衍生品市场概况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高速成长,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衍生品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衍生品最早成为被归咎的对象。中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这就提出了危机对中国衍生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如何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二十几年来中国场内和场外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然后提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的启示,最后对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轮金融危机被冠以衍生品泛滥之名,使得国内对发不发展和如何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产生纷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本次危机是系统性危机,金融衍生品是其复杂传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不应担当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通过中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差距逐渐缩小的中美债券市场规模、中美经济总量规模相比,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最后指出我们应该深化基础市场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结构,并建议商业银行培育自身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引发的次贷危机充当了引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其连锁反应从金融领域延伸至实体经济,并迅速向全球蔓延。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衍生品最早成为被归咎的对象.中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这就提出了危机对中国衍生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如何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场内和场外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然后提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衍生品的启示,最后对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市场在这些年发展迅速,衍生品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此次金融危机暴发后,金融衍生品最早成为被归咎的对象。中国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后发展国家,这就提出了危机对中国衍生品发展的启示和未来如何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近20多年来中国场内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提出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场内交易衍生品的启示,对中国场内交易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全球股价、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变动。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工业、制造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金融危机如此广泛且迅速地蔓延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金融全球化这一高级阶段。从危机的开始到进一步发展,都与曾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推进器这一角色的金融衍生产品脱不了干系。加强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放缓,全球经济受到波及。如何防御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的稳定,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分析了金融危机的成因,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金融危机看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全球股价、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变动。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工业、制造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金融危机如此广泛且迅速地蔓延也正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金融全球化的这一高级阶段。而从危机的开始到进一步发展,都与曾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推进器这一角色的金融衍生产品脱不了干系。加强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显现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严重危害。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爆发和升级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  相似文献   

20.
王良 《西安金融》2011,(3):39-40
全球性金融危机将信用衍生品推上了风口浪尖,出于防范信用风险而设计的金融产品是危机的导火索。在经历了市场的深刻反省后,全球的信用衍生品规模又创新高,我国也适时推出了CRMA(信用风险缓释合约)系列信用衍生品,但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对其监管是对监管部门的考验。本文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风险,指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对CRMA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