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依据对浙江省衢州市四个县的农村调查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量化了2003-2011年这些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关联关系,初步分析了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支出特征。研究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较高,工资性收入少是人均纯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增加农村居民非农化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刺激农村消费品市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贵州省1985~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在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基础上,选取相关的贵州省老龄化指标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指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对于本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结论表明:贵州省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与居民消费水平成负相关;少儿人口抚养比、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成正相关。并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康宾 《发展》2003,(3):39-42
居民家庭财产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我国一直将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作为衡量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行统计和监测,但是家庭财产却始终没有被纳入常规性的调查统计范围。为了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财产到底积累了多少,达到了什么程度,财产在家庭各项资产中是如何分布的,分布是否合理,在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群中是如何分布的,差距有多大,差距是否合理等问题,首次全国部分省市“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依据。本…  相似文献   

4.
张永利 《科技和产业》2012,12(5):131-134
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时由于人们对消费的偏好程度不同,所以支出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我国2009年的31个省份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结构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一定的消费规律性,并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建议,对政策部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市场规模演化而来的市场获得(market access)是新经济地理学从需求角度解释空间经济差异的核心变量。本文在计算我国主要城市市场获得的基础上,考察了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获得与工资、人均产出等经济发展指标的关系。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后,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获得是我国区域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在区域中心城市层面显得尤为突出;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区域中心城市的开放程度与同区域其他城市的一体化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获得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这间接地影响着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6.
徐瑞 《特区经济》2010,(11):205-206
本文主要采用基尼指数度量了广西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地区经济差距在缓慢扩大,但比全国的地区经济差距要小很多。本文进一步用1998~2008年广西各地市多个指标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城市化率、投资率和非农产业比重正相关,而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负相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广西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席清才  杨仁付  林可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150-154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问题是社会基层“民生”的标志和反映,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极大关注。研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采用离散趋势指标和聚类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安徽省17个省辖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各地市之间存在差距,且差距较大;纵向来看各地市之间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进一步促进安徽省农村区域消费水平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状况1.描述区域差距状况的指标选择测度区域差距的指标有很多种,本文将选用人均GDP、基尼系数、标准差系数、泰尔(Theil)指数等指标来描述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状况。人均GDP作为一个收入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购买力水平,就成为反映消费水平高低的指标。近年来,青海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大幅提高,但伴随的二元结构也正在逐步加强,使得由城乡收入差距导致消费水平差距拉大,进而导致城乡购买力失衡,农村消费低迷,这不仅对农牧业和农村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阻碍。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促进城乡购买力平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在研究地区差距形成的原因时,强调了地区之间要素积累的差异,但忽略了不同地区的生产函数可能存在的差异。本文首次允许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并以此来解释地区差距扩大:即如果不同地区的要素份额不同,那么它们的生产函数就是不同的,从而人均产出也不同,因此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本文以索洛模型为基础,用中国的省级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份额对实际人均产出有非常显著的正的影响,即资本份额越高的地区,实际人均产出也越高,因此地区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扩大,生产函数差异能够解释地区差异的16%。不仅如此,资本份额的差异性会引起各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的下降,从而也扩大了地区差距。最后,应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进一步说明了产业结构和行业构成是造成地区生产函数异质性的一个原因,由于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的要素份额不同,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因此地区之间会有不同的生产函数。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产出是反映科技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武汉市和北京、重庆、天津、上海、广州五大国家中心城市2000-2011年的科技产出指标相关的统计数据为考察对象,通过进行综合对比和分析,认识武汉市在科技产出方面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分析可能造成差距的原因,并针对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为武汉市后续的发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彧 《辽宁经济》2007,(4):56-56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人均消费水平也有了明显增长。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养老、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又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预防性储蓄。这使得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并未完全体现在消费水平上。本文在一系列假设的前提下,利用KOYCK分布滞后模型来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对于这些差距,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均经济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国际收入等五个指标的分析中详细地看到。从客观性和可行性的意义上讲,西部地区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些差距,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作为西部地区来讲,应该选择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正视这些差距的长期存在,又要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战略创新等,努力探索试图缩小差距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水平的空间相关性与地区收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消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1994-2006年中国省级区域全体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对我国31个省域的消费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和地区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发现:省级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着全域正相关性和低值集聚现象;对地区消费水平的绝对β收敛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显示,省级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即使在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况下,绝对β收敛也不明显,通过进一步控制人均收入,发现存在条件β收敛,地理效应对收敛产生正向效应.本文认为,在依靠消费边际倾向的内在动力的同时,政府应制定地理空间协调政策,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以便实现地区消费水平收敛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灯光指数不受地理边界和人为因素影响,可以更客观地作为参照值来探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测度指数估算出西部地区2013—2019年各省份的经济产出水平,通过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阿特金森指数对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估算值进行测度,用固定效用模型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得出:人均实际GDP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呈现一个负二次型关系,其中二三产业占比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差距具有负效应,提高有利于抑制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测算得出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教育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是不同的,应采取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很低,物品类项目比重很大,服务类项目比重很小,还处在生存性消费阶段。消费热点的开发和培育,只能在物品项目领域,还不能进入服务项目领域;在物品项目领域中,主要是普通家电项目,还不是汽车和住房项目。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传统意义上的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已不再能够准确反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因此已不再适合作为对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的指标。选取了苏州市1995~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基础数据,借助Eviews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了二者的回归模型,同时进行了拟合度检验,并预测了2015年度苏州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是对有关中国地区差距度量和成因研究的一个评述 ,分别综述和评论了通过不平等指数对地区差距进行描述和分解的研究 ,以及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检验各地区经济增长经历是否满足收敛假说的研究 ,进而讨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对地区差距的描述表明 ,改革以来地区差距总体上呈现出短暂小幅下降然后持续上升的趋势 ;对地区差距的分解发现 ,更多的地区差距源于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就三大产业来说 ,第二产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最大。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经历并没有呈现出绝对收敛的倾向 ,但是具有不同人均产出水平的“俱乐部”内部有收敛趋势 ;条件收敛分析表明 ,各省在地理因素、经济结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需要阐释清楚各类因素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内在机制 ,同时需要加强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对2005-2010年间安徽省区域间人均财政收入差异进行了测度,并与同期人均GDP差异进行了对比;同时,运用截面数据模型考察了三次产业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与二、三产业高度相关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地区差异的剖析,得出组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善组间差距。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使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00-2012年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的地区差距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DLI地理分布图直观地表明中国地区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呈现出西低东高的梯度分布态势;仅有11个省份同时实现了较高DLI和较高人均GDP的最优发展模式。(2)中国地区发展的总体差距呈缩小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以DLI衡量的地区差距要远小于以人均GDP衡量的地区差距。(3)在逐步实现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共赢”的最优发展模式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科技创新的总体差距以及民生改善的地区间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