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商》2014,(12):9-9
新股发行一开闸,股市就“发抖”。去年IPO重启如是,今年拟上市企业预披露启动亦如是。两次不同类型的IPO开闸,都导致股指持续下挫。在这一切的背后,凸显出市场本身的疲弱,更是投资者对市场没有信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浙商》2009,(20):108-108
在A股市场重启IPO后,大量企业登陆沪深两市。同时,磨砺了10年的创业板也终于开闸,首批10家企业开始挂牌上市。为资本市场输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也源源不断地造就了诸多亿万富豪。  相似文献   

3.
甄羽 《浙商》2009,(18):56-57
自IPO申请开闸后,已有近30家企业递交了“过会”申请,而至本刊发稿时被否决的有上海超日、浙江永强、永兴特钢、龙蟒钛业、天桥起重等5家公司。  相似文献   

4.
目前,企业发展面临资金压力不断增加,为拓展筹资渠道、夯实资金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IPO上市。随着IPO企业数量增加,促进IPO企业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逐渐成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心。因此,本文聚焦基于内控管理的IPO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简要分析IPO企业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和要求,并着眼实际,分析探讨IPO企业内控管理问题和对策,以期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莫栎 《市场周刊》2013,(3):60-62
今年年初就传言将要开闸的IPO目前似乎仍无动静,现在突然传来了证监会立案调查8家上市公司的消息,相信这对于一些心里没底的拟上市企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是证监会对他们敲响的一次警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13年11月30日境内IPO开闸至2015年6月30日,在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311家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有无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股权集中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不仅使被投企业股权结构变得多元化,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除此之外,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的上市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份以来,中国证监会就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问题一直在进行讨论,但IPO何时开闸,仍然是未知数。9月初.证监会主席肖钢召集了一次业内人士座谈,商议IPO改革方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孟 《市场周刊》2014,(1):77-81
究竟奥赛康触碰了什么制度红线惨遭叫停?在IPO新规下,资本市场部如何才能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苦等了一年多,IPO开闸在2014年终于尘埃落定,1月17日,纽威股份登陆上交所。事实上,在2012年11月2日浙江世宝登陆中小板后,沪深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再无新股上市,新股发行就开始暂时中止。直至2013年的倒数第二天,证监会分别向纽威股份、我武生物、新宝电器等S家公司发放了IPO批文,12月31日,又向陕西煤业、众信旅游、奥赛康等6家企业发放IPO批文。  相似文献   

9.
徐立凡 《商》2014,(11):10-10
以“半夜鸡叫”的方式重启IPO,一方面,这种方式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公信力。 证监会从18日深夜到19日紧急开闸IPO (首次公开募股)预披露,截至19日凌晨00:20,已有28家企业预披露。这意味着将正式受理IPO材料申报,而证监会宣称“因企业集中发年报而自然停止”的IPO进程,也在一种“半夜鸡叫”式的不够自然的情形中重启。  相似文献   

10.
周舒婕 《新财富》2014,(2):20-20
2014年1月,A股市场迎来史上最为猛烈的IPO开闸、解禁潮。供给压力直接考验市场承受能力,随之引发对资本市场后续走势的多种揣测。  相似文献   

11.
2009借壳猜想     
刘旸  李凌  钱京 《新财富》2009,(2):50-59
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2008年IPO市场紧急刹车。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上市公司首发规模为828亿美元,较上年大幅下降72%,是5年来的最低水平:沪深股市同此凉热,新上市公司首发规模仅为1034.38亿元,较2007年的4770亿元锐减近80%。2008年下半年以来,IPO更几乎陷于停顿,全球IPO总额只有115亿美元,仅为上半年的16%;9月后深沪股市IPO也进入了真空期。而在资本市场门外等待的优质公司为数众多,除了在证监会等待过会的至少300家企业,还有翘首企盼创业板的创新型企业,众多房地产商等。但历史数据表明,即使IPO重启、创业板开闸,能够搭上这班车的毕竟还是少数,历次在等待创业板过程中因资金枯竭而倒下的案例也说明,“等待”对很多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我们预计,在2009年新股开闸仍然较难的惰况下,借壳上市将成为一些企业积极应对的选择之一。而且经过一轮大跌后,沪深300市盈率己跌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再加上破产重整企业定向增发价格可与股价脱钩等规定,都使得借壳成本处在历史低位;而畅通的审批通道,也大大提升了借壳上市的可操作性。我们预计,2009年将掀起一波借壳上市的高潮,在此背景下,我们对过去3年借壳案例的收购主体、借壳方案、典型案例等进行全景式的研究和分析,希望给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IPO(首次公开募股)是企业重要的股权融资方式,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暂停后重启的背景下,各地区都为推动本地企业的IPO而努力。宁波市一直重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宁波上市公司却一直存在IPO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通过对宁波近五年上市的公司IPO前后盈利、营运和偿债等财务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宁波上市公司IPO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提出改善上市公司IPO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各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对竞争环境产生了影响。为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稳定发展,企业开始关注资本市场合作,如通过公开发行股票(IPO)来实现上市,以便为企业筹集充足的发展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分析IPO上市前财务规范的相关要求以及IPO过程中财务规范的重要性,发现当前很多企业仍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和改进的建议,希望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整体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涛 《财经界(学术)》2013,(27):141-141
2009年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正式启动。自上市以来.上市公司的超募资金现象就愈发严重。据统计,自2009年6月以来,国内主板和中小板企业IPO企业平均超募比例分别为37.56%和90.08%.而创业板首发上市企业的平均超募比例更是达到了136.16%.这些上市公司首次发行从投资者手中多募集的上千亿元.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太大的效益:数据显示,从资本市场来的超募资金。80%中的它们。又以募集资金专户的名义,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最后又回到了银行。这导致出现了“一边是600多家企业排队IPO上市融资.一边却是上市企业大量的超募资金被闲置”乱象。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企业纷纷前往香港股市筹措资金,今年香港股市新挂牌上市IPO的筹资额,预期将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05年香港IPO的筹资额,高达1千920亿港元,预估2006年将再增加80亿港元,总额高达2千亿港元,预期会有70家内地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  相似文献   

16.
唐铁星 《商》2014,(16):135-136
IPO暂停一年终于2013年底开闸,国内企业为满足资本需求,海外上市形成一种融资热潮。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同,法律监管体系存在差异,海外融资也是有利有弊。本文重点分析海外上市不同模式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风险防范对策,以期是中国企业能够理性制定融资战略,安排上市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企业改制工作的深入发展和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发行股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每年都有大量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因此IPO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IPO发行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各方在公司发行股票中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股票市场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2008年在我国A股市场上发行IPO的全部77家企业的相关数据,对IPO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能为已经公开上市的企业分析其IPO价格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即将进行IPO的企业提供制定IPO价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1000点到1757点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委屈了四五年的中国股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解放了!他们以一贯对股市的忠诚而奔走相告:牛市终于来了!然而,好景不长,IPO一开闸便突然间暴风骤雨,股指直指千五,他们又不禁开始怀疑:牛市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市场的调整是否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德控股”登陆纽交所,为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IPO画上了一个令人关注的句号。2005年的中国企业海外IPO数量为70家,较2004年减少了约14%.但筹资金额约为212.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约90%。建行成功在香港IPO募集资金超过92亿美元(行使超额配售权后数额),成为香港证券市场有史以来单一IPO集资额的最高纪录,也是5年来全球最大的IPO项目。由于建设银行成功上市.使得2005年中国企业海外平均IPO数额大幅上升。自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融资额已连续三年远远超出境内IPO的融资额。2005年深沪两交易所发行15只新股共募资57亿元,约6.84亿美元,是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最低的一年,比2004年减少了约35.86亿美元.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国企业筹集资金比2004年增长了100.79亿美元。而且2005年海外新上市的公司数量是国内的4倍多.筹资额约是国内的31倍。2006年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因此总结和研究2005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最多的香港、新加坡与美国三个资本市场的不同特色.并结合2005年三地新上市中国企业的统计数据对三个资本市场进行了比较。对拟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IPO为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热推的一种融资方式,通过IPO上市,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资金,通过规范治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等。但是,民营企业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成为民营企业IPO融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试图分析民营企业IPO困境的成因,并就准备阶段、改制重组阶段、申请发现阶段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该困境的战略,以期为民营企业顺利走上IPO道路,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