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改后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明确了稽查局作为税务案件的唯一对外执法主体,保证了执法主体对外的一致性,理顺了税务案件的审理程序,降低了税务争议和税收执法风险。但是,新规在税收执法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困境:破坏了稽查局执法的完整性;引起了税务行政复议法律关系的混乱;造成了行政诉讼被告方的混乱。为理顺税务局与稽查局之间执法权范围划分的困境,有必要在稽查局成立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依法查办的重大税务案件,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税务局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只审理其自身查处的重大税务案件,不再审理稽查局查办的重大税务案件。  相似文献   

2.
路斌 《税收征纳》2012,(9):23-24
在稽查部门每年查处的税务违法案件中,因"税务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退回补充调查的案件不在少数,其主要原因是检查实施部门与案件审理部门在案件事实和证据的确认上存在差异。而过多的审理退回操作将会造成稽查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引起检查与审理工作部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许敏妮 《金卡工程》2009,13(4):154-154
实体合并制度将破产是美国法院在审理企业集团破产案件中采用的衡平救济措施。本文重点介绍了实体合并的含义其所产生的影响。并介绍其在美国司法实践中的发展,以期对我国处理相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1、为在审理侵犯商标权等民事纠纷案件中依法保护驰名商标,2009年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9]3号),对涉及驰名商标的民事纠纷案件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该解释共14条,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5.
马立群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4):107-1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对反诉做出了排除性规定。该规定虽然避免了导入反诉制度所可能产生的新的程序风险,但同时也保留了在行政主体诉权领域存在的规范漏洞。行政诉讼反诉主要是实体上具有平等法律地位主体之间的当事人诉讼,其实体法基础源于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结构。行政诉讼反诉以存在独立的诉讼标的为前提,在一般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中存在适用空间。建议将来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对行政主体的起诉权与反诉权进行并置规定,在立法技术上通过诉讼类型或者案件类型对反诉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并对反诉的特殊程序规则进行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诉讼实践中,民事纠纷与行政纠纷交叉案件在当下极为普遍。文章指出了民事纠纷与行政纠纷交叉案件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子龙 《当代金融研究》2019,2018(1):155-167
当事人申诉为启动再审审判的一种方式,再审请求审的审查是开启再审审判的关键。再审请求审与再审审判是再审程序两个不同的阶段。再审请求审的核心内容为司法机关通过审查案件中的证据发现是否存在再审理由。再审请求审在本质上不属于一种正式的审判程序,审查的内容不涉及案件的实体问题,故在证据审查模式上有其独特性。再审请求审阶段的证据审查,一方面要明确新证据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对新证据和旧证据予以合理评价。除此之外,再审请求审的证据审查模式不仅要符合再审的基本理念,还要权衡法的安定性与实体公正性之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实施和破产案件审理中管理人制度的确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破产案件的管理人将会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本文就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职责的尽责履行时应重点关注的事项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李文军 《当代金融研究》2018,2018(4):135-148
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有限性,部分体现在基层法院案件对象的选择上,将大量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作为试点改革对象,违背了改革主要针对重大疑难案件和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要求。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也掺杂了较多被告人完全认罪认罚的案件和认罪但有少数争议的案件。根据诉讼程序的动态规律,审判人员的心证会随着一审程序的推进和后续审级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案件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一审程序相较二审上诉程序更具优势,合理的诉讼程序运行机制在审级上应以一审为中心。二审上诉案件原则上不属于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案件对象,仅在少数情况下可将其纳入实质化的审理范围。未来的庭审实质化改革应更多关注一审案件的法庭调查环节,控辩双方用于证明本方主张的证据资料,必须经过充分调查、辩论后,才能将其作为法院裁决的根据,无特殊原因控辩双方应接受一审法庭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朱晋峰 《金卡工程》2010,14(10):61-62
李庄案件和龚刚模案件审理顺序问题在理论界呈现轩然大波,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应当在龚刚模案件审理之后对李庄案件进行审理,以确定李庄是否是在明知龚刚模没有被刑讯逼供之情形下,故意实施伪造证据等行为。但从《刑法》第306条之构成要件来看,无论是主观、客观还是客体都并不要求李庄案件在龚刚模案件审理之后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适用至今的6年以来,始终为社会公众所关注,尤其是有关交强险案件的审理更是热点话题。因此,出于提高处理交强险案件的司法裁判水准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则便意义重大。不过,笔者解读了其发布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感觉尚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因此,借助本文,分别从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的适用关系,被保险人与投保人各自在交强险中的法律地位,交强险与侵权责任制度之间的适用关系,交强险与《保险法》的适用关系等四个方面,阐述个人的看法,以便促进有关处理交强险的法律规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胡海瑞 《税收征纳》2012,(11):21-23
税务稽查在查处涉税案件时,往往需复制一些书证来直接或间接证明当事人的涉税违法事实。然而,由于书证复印件在办案过程中,可能导致案件事实的失真或遗漏,乃至被人为改动。也就是说,书证复印件往往存在被伪造的可能,常常会给案件审理人员鉴定真伪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蓬勃发展,贸易摩擦等涉汇案件逐渐增加,解决涉汇案件的汇率司法取证工作越发重要。工作现状与问题成因当涉汇案件发生后,司法机关在案件侦破审理过程中需要到当地人民银行的外汇管理部门进行汇率司法取证,将涉案外汇按司法取证汇率折算成人民币,计算出包括外汇在内的以人民币计量的财产损  相似文献   

14.
惩戒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处理案件最后的环节,作为纪检监察部门查办案件的关口、窗口和出口,规范和加强惩戒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有利于防止多头管理、查审不分、履行程序不规范、申诉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发生,对健全内控体系、依法依规执纪、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海燕 《金卡工程》2010,14(10):29-30
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于2003年3月17日联合制定《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这一庭审方式的启动,已经在实践中对提高办案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少学者对该审理方式存在质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该审理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章法 《金融博览》2009,(15):50-51
出具借条、收据的注意事项 借条、收据等字据,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主要证据,为预防事后纠纷,必须真实、明确地记载当事双方的身份信息等具体事项。立据为证,并注意妥善保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的起诉时,  相似文献   

17.
审计行政复议机关办理审计行政复议事项即审计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 ,是指审计行政复议机关对审计行政复议申请人提起的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原审计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 ,并依法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断和处理的行为。审计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是审计行政复议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全过程实质审查审计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为了监督和维护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审计职权 ,防止、纠正违法和不当的审计具体行政行为 ,保护审计行政复议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审计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审计行政…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兰州市国税局稽查局在对某水泥企业涉税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稽查人员同被查企业在所检查出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按照《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审理人员与检查人员一起就证据材料的获取、疑难问题的处理和定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常涛 《中国外资》2008,(8):186-186
美国最高法院存在了二百多年,这期间它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在其成立的最初,司法权处于三权中的弱势地位,对其它两方的制衡作用比较弱,但最高法院在其后的一件重要案件中的裁决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影响与地位,加强了三权之一的制衡作用一即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下面我将结合这个案件的分析来介绍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在许多案件认定事实时一般直接以鉴定意见为依据,而疏于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一旦鉴定意见出现偏差,则可能导致不合理甚至是不公正的审判。在本文中,二审法官首先肯定了所涉案件鉴定意见的汪据属性,并从鉴定意见证据的形成过程及内容的合理性两方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