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技术     
正乐西高速隧道施工国内首次采用TBM施工工法近日,在乐山至西昌高速公路大凉山1号隧道施工现场见到,在隧道的平导洞内,总长176米、总重1400吨的"月城凉山号"TBM刀盘正在缓缓转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凉山1号隧道进口端约8公里位于四川嘛咪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为了保护环境,无法在保护区设置斜井及竖井,因此,隧道施工在两主洞之间设置了贯通平导,以满足施工安全、运营快速救援及通风需要,并结合地质及场地情况采用了"TBM平导+主洞钻爆法"的组合施工工法。此工法是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也是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首次采用TBM施工工法,将填补国内高速公路利用TBM施工工法辅助隧道施工的空白,也将彻底改变国内几十年来"以人力为主"的传统钻爆法施工方式。  相似文献   

2.
企业     
正铁建重工荣获"装备中国创新榜样奖"近日,"2016年装备中国创新企业年会暨装备中国创新先锋榜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荣获最高奖项——装备中国创新榜样奖,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榜样。自2007年成立以来,铁建重工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企业发展,先后研制出国内首台高水压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大直径岩石隧道掘进机(敞开式TBM)、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混凝土喷射台车等高端装备,实现了大国重器核心突破,成为全球领  相似文献   

3.
穿越二郎山     
正被誉为"川藏第一隧"的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特长隧道,在已建成高速公路隧道中排名西南地区第一,全国第四。它位于八度地震区,隧址穿越13条区域性断裂带,修建难度大、工艺要求高。从2012年9月进洞施工,至2017年9月双洞贯通,12月建成通车,历时长达63个月,参建者们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与技术手段,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其中公路隧道独头掘进达7333.6米,创造了中国公路隧道钻爆法独头掘进的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4.
正公路隧道在大断面开挖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极易发生塌方,不仅会造成施工工期的延误、工程治理费用的增加、施工设备的损坏,更是对施工人员生命的一种严重威胁。因此,对隧道塌方机理及治理措施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至大埔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的杨公坑隧道左线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塌方灾害为研究对象,对隧道塌方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今后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工程背景  相似文献   

5.
为使支护能够尽快闭合,形成稳固的支护体系,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开挖完成后尽快施作仰拱和边墙基础,仰拱开挖全断面进行,开挖长度视围岩类别确定,控制在3m-10m。仰拱填充混凝土施工时,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标高,用全断面钢模板衬砌台车,一次衬砌长度9m,搅拌混凝土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直接入模。二次衬砌施工,合理地安排全工序平行作业,隧道边墙基础、仰拱填充及二次衬砌与开挖掌子面拉开20m-50m。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托湖南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应用C25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实践,采用现场实验、检测等方法,对其工作性能、早期强度、硬化强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所提出的C25自密实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SF)、扩展时间(T500)等控制性指标满足规范和施工要求;24h强度大于规定拆模强度;28d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进一步对比研究了C25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效益,表明C25自密实混凝土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更符合“技术先进、低碳环保”理念,且直接材料成本降低了0.3%。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某隧道爆破开挖工程的围岩松动圈以指导施工,采用Ls-dyna/3dec模拟软件模拟隧道爆破开挖工况,得到动静载荷载下隧道围岩松动圈范围为0.81m^2.21m。分析研究认为,在爆破开挖过程中,隧道右上角、左上角位置松动区较大,需采用局部加强支护;其他侧可按照中级松动圈进行支护设计。根据研究结论,基于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对隧道进行支护分析,施工期间隧道变形较小、稳定性较好,表明研究成果对施工有较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良地质因素严重影响了特长隧道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隧道施工实践中,尤其是特长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明确常见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的具体影响;根据影响和事故危害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处治施工方案,提高特长隧道的施工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正>青海省通天河隧道是高海拔地区隧道,也是高地应力隧道,这种构造的隧道应力容易引起对隧道的挤压变形。因此,高地应力隧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特殊技术的使用尤为重要。在隧道施工阶段,一方面要注意工程的进度,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另一方面必须确保施工过程中隧道大变形地段施工的有效性以及整个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速公路单洞三车道、四车道隧道等超大跨度隧道,面临着隧道施工工法选取、不同工法间转换控制和隧道施工过程荷载计算等技术难题。该项目组通过理论创新、数值仿真、工程测试等技术手段,解决了超大跨度隧道施工工法选取理论依据、隧道施工工法转换控制标准、隧道分步施工松散荷载计算等工程问题,提升了特大跨度隧道施工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隧道在建成之后,在合适的设计、施工和维修管理条件下,应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但由于隧道结构物自身的特殊性,在施工及营运过程中受到诸如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设计、施工、营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隧道病害不但使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安全可靠性降低,影响隧道作为快速安全交通通道的使用功能,同时隧道结构后期修复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这显然与建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国家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高速公路逐步向山区迈进。大量的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段面临软弱破碎围岩、浅埋、偏压、富水、滑坡等不良地质条件,因此在隧道洞口段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原有围岩产生扰动,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隧道洞口段施工难度大、施工灾害多,严重威胁隧道洞口段施工机械及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前,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地铁施工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地层的扰动,导致地层变形及地面沉降,特别是在软土盾构隧道中尤其明显。因此,应该对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电力电缆隧道工程中,采用顶管施工穿越既有道路时,由于顶管直径大,一次性顶距长,施工工程技术难度与组织协调难度大。本文介绍了大管径顶管在市政工程的电力隧道施工中的施工工艺选择,并且应用有限差分FLAC3D软件对最长的施工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地表位移沉降并得出了地表沉降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5.
超前地质预报和红外探水技术是目前兰渝隧道施工中普遍应用的两种超前探测方法,也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超前探测手段.兰渝铁路隧道六标段由中交一航局承建,其中权子垭隧道属于高风险长大隧道,隧道洞身区间溶洞、落水洞等岩溶现象强烈发育,两种超前探测技术的应用不但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而且提前探测出隧道洞身及掌子面一定范围内的不良地质构造及富水情况,通过两种探测技术相结合,可以准确预报施工前方及隧道洞身周边岩体构造,预判是否含有溶洞及落水井的不良地质,在隧道洞身掘进施工中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通过对两种超前探测技术的结合、综合分析,可以掌握隧道洞身及掌子面前方围岩的地质构造,提前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保障隧道施工安全、快速通过不良地质段,从而缩短隧道施工工期,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隧道工程是高速公路项目中一种较为复杂的单位工程,因受多方因素干扰,施工难度较大。本期论文专题通过施工案例,介绍了软弱围岩隧道坍塌处理、超前管棚支护施工工艺及不良地质处置办法等,以期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作为国家最主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公路隧道在公路建设中的地位尤为凸出。如何做好隧道施工三控制工作是我们监理人员探讨的一个话题。一座隧道洞口施工的顺利进洞就意味着一座隧道施工已完成了一半.下面本人将隧道洞口施工控制方面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18.
定向钻在世界各国管道建设及其它相关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的定向钻施工穿越距离越来越长,管径也越来越大.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负责的泰国某天然气输送管道项目前20公里采用了连续定向钻穿越施工技术,而与之并行的有现役管线和高压线,且全部处于水网段,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二接一”、漂管等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高速公路隧道基本概念隧道,是指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隧道分为三种:1.特长隧道:L>3000米。2.长隧道:1000米相似文献   

20.
<正>隧道高效智能建造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复杂地质条件隧道作业机群研制及工程应用”项目,依托多个复杂地质重难点隧道工程项目,针对自动化施工装备设计、多机协同作业方法、安全高效施工工法、成套施工装备研制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该项目主要由长沙理工大学、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铁建工程质量检测咨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中铁五局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