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校老校区的地下供水管网改造需要结合校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方案。文章通过介绍某高校老校区的地下给水、区域消防管网改造方案比选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期为老校区的供水管网改造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新校区校园文化必须传承老校区优秀校园精神,采用老校区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发挥老校区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要结合自身特点,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在管理制度、文化载体、建设模式及校园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营造和催育体现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型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3.
告学生家长书"2008年5月12日下午14:30左右汶川发生地震也波及到德阳地区,我校新老校区都没有任何建筑物发生垮塌,无一师生受伤。我校除部分请假学生回家外其余学生都安置在新老校区操场上,学生每顿食物、饮用水都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现在情绪稳定,学校秩序井然,请各级领导、家长放心。"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倡导建设"绿色学校"的背景下,节能管理成为当今国内高校后勤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校区建设之初就已经运用了大量的节能技术,但校区建设往往缺乏适合且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制度与组织运行模式。本文根据现阶段高校节能管理发展现状与组织运行模式分类,创新性地根据具备不同条件的高校节能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国内高校校区节能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节能建设思路,填补节能管理研究领域中校区节能制度与组织运行模式建设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等院校中的重点院校多为综合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可理解为多校区办学的,拥有多种学科的综合类大学.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多所老院校合并而成,一种是综合大学成立后又新设立了几个学院,但都不在同一校区.综合类院校虽然都初步建立了财务管理体系,但由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统一管理,财务管理体制仍是"校一院"两级、甚至是多级管理体制,管理层次较多,监管不利,相关管理制度和财经改革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综合大学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从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高校多校区办学资金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院校实行多校区办学,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也是当前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多校区办学不仅给高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伴随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资源浪费、校园文化缺失和割裂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面临的新挑战。为化解多校区办学中的问题和矛盾、规避多校区办学的风险,应该从寻求政府支持、合理定位校区功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力求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没有植被的城市沙漠 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2010上海世博会场馆效果图,绝大部分的新、老建筑物屋顶都是灰白色的,构成一大片白板区域.站在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高楼俯瞰整个校区,可以看到校区内块块黑色的平屋顶展现在脚下.  相似文献   

9.
由于高校需要不断发展,招生规模需要不断扩大,而部分高等学校由于校区容量有限,难以满足办学要求。因此考虑学校长远发展,许多高校采用双校区或者多校区运行模式。文章分析了某高校在运行双校区模式初期时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校区交流问题、教学资源问题、硬件设施问题、学生家长问题等,并就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思考,便于学校在以后的双校区管理中顺利运行,也为其他准备双校区或多校区运行的高校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多校区图书馆典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秀 《老区建设》2010,(20):45-46
高校合并后,许多院校的图书馆都出现了多校区、多分馆的管理局面。本文从多校区图书典藏的特点、多校区情况下典藏分配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多校区典藏分配工作等方面对图书馆典藏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明秀 《重庆与世界》2010,27(12):128-130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高校发展了多个校区,如何利用好各个校区,使各校区能够协调发展,必然成为这类学校面临的新课题.特别是一些定位为研究型的大学,也参与了大规模扩招,由此引发了不少问题.同时由于各校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如果在办学上各校区不能相互协调,形成合力,难免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校区高校是指在一所大学实体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不相毗连、具有一定面积和设施、一定教学科研功能的活动场所而组成的高校。多校区高校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质和量的新要求而形成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加快,面对日趋紧张的办学资源和巨大的高教市场,许多高校合并及征地建设新的校区。  相似文献   

13.
《宁波通讯》2014,(3):62-6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出行频率的日益提高,原有农村客运班车因为发车时间不准、班次密度低、安全舒适性差、票价较高等原因,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安全、方便、快捷出行的需求。加快农村客运班车的公交化改革,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发展成果,成为了广大群众越来越高的呼声。余姚市在宁波各县(市)区中率先完成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为提升广大农民兄弟生活品质注入了充满活力的交通新能量。  相似文献   

14.
邓伟 《科技和产业》2021,21(6):189-196
为加强高校校园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出现校园建设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脱节、发展理念与前沿技术脱节、规划方案与建设实施脱节、"千校一面"等问题,提出引入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来指导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为例,提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思路、编制方法和要领,通过文字、表格、图示等表达方式,按照控制性、引导性、示范性的不同强度将校园总体规划方案落实到建筑景观、低碳交通、绿色校园、海绵校园、地下空间、综合能源、智慧校园等各环节,确保校园建设充分服务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滕怀荣  章小成 《发展》2009,(8):82-8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现有的空间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人数日益增长的需求。部分高校从实际出发,开辟建立了新校区,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模式。多校区办学,一方面给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校区的分散性,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对学生管理以及信息传递带来新的问题。这迫切要求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开创多校区办学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王芳 《发展》2010,(3):30-31
一、把握甘肃交通发展的新形势 正确把握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化认识交通工作目前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是谋求交通新跨越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有以下几个问题本人认为值得关注。一是交通发展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今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社会更加开放,法制更加健全,过去的许多老观念、老经验、老方法、老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必须用时代的要求审视交通工作,推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览     
正时政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开启中亚新线路Chongqing cross-border road regular lorry kick off a new line to Central Asia7月1日,随着满载摩托车及配件的中亚班车从巴南区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报关后出发,重庆跨境公路班车开启中亚线路新征程。重庆跨境公路班车(中亚班车)以东盟班车运营模式为蓝本,从零公里始发地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再次启程,开行线路为"重庆巴南—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全程约  相似文献   

18.
正7月14日,满载辗米机的重庆东盟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货运班车(以下简称"重庆东盟公路班车")中线测试班列从重庆东盟国际物流园驶出,开往泰国曼谷。该线路采用"定点、定线、定车、定时、定价"的"五定模式"运行,途径中国广西凭祥、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这是重庆东盟公路班车继东线、东线复线开通之后,南向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又添新路线,标志着我市空、水、铁、公的国际立体联运体系初步成型。  相似文献   

19.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的精神,与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申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涵盖文、理、医、工、经、管、法、艺等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十余年来,学院形成了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位于广州市东部生态绿肺"火龙凤"生态休闲区的广州校区规划占地面积385亩,风景秀丽,交通发达,距离广州珠江新城CBD仅15分钟车程。位于素有"东莞威尼斯"之美称东莞麻涌镇华阳村的东莞校区教学用地1200亩,另有配套设施占地600亩。东莞校区与广州市黄埔区隔江对望,交通便利,通讯网络发达,生活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校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多,使得对自行车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德州学院校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校园公共自行车租赁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及需求细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期望能为高校自行车租赁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