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互联网+"风潮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P2P类校园贷金融凭借其方便、快捷、门槛低等特点快速占据校园市场,但同时校园贷的发展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我们依托九江各大高校样本,通过调查当前校园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分析大学生进行网贷行为的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得出大学生网贷行为发生与P2P网贷平台诱惑力度、学生月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创业资金需求、羊群效应等有密切联系,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P2P网贷平台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缺乏监管、恶意失信和经营有问题,P2P网贷平台问题频发,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列举了P2P网贷平台的问题表现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博弈论模型构建P2P网贷平台和监管机构博弈的支付矩阵,分析P2P网贷平台和监管机构的稳定均衡策略,研究表明,要使得P2P网贷平台合规经营,监管机构应建立P2P网贷平台信用监管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贷作为一个时髦的消费行为,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网贷平台数量的持续增加,监管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导致一部分平台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降低自己的网贷门槛,提升可贷的数额,给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带来了过度网贷消费的风险。立足于现状,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定义与社会背景,其次探讨了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心理特征,并分析了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最后对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的解决策略进行了解读,希望可以进一步解决大学生过度网贷消费带来的负面问题,为学生养成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中国P2P网贷平台健康发展,本文先后对美国P2P网贷平台Prosper和中国P2P网贷平台拍拍贷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具体平台运营模式及政策对比分析得出:在运营模式方面,我国P2P网贷平台对借款人的审核、征信系统的完善存在一定问题;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P2P网贷平台的性质界定、法律成熟度等还需要加强改进。  相似文献   

5.
P2P网络借贷平台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些网贷平台出现了投资人跑路、地方经侦介入等情况,让我们开始注意如何防范P2P网贷平台的风险。本文以武汉市P2P网贷平台为例,在分析其风险特征的同时,从政府相关部门、网贷平台和行业指引等三个层面提出几点防控武汉市P2P网贷平台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是科学技术和金融业发展结合的产物,它的存在对我国传统金融业发展造成了冲击,特别是P2P网贷平台的发展,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提升了金融交易效率和距离,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P2P网贷平台在本质上属于金融行业,发展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金融风险,为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促进P2P网贷平台的发展,文章在阐述P2P网贷平台的基础上,分析P2P网贷平台风险,并为如何规避金融风险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P2P网贷的兴起,开辟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然而在P2P网贷的发展过程中,P2P网贷平台跑路等一系列问题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P2P网贷现状及运营模式的阐述,分析P2P网贷所存在的信用风险,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的发现,有益促进P2P网贷行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8.
P2P自2007年在我国落地以来,无论是平台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长。作为新生事物的P2P网贷平台在兴起初期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有效的金融监管,蕴藏着极大的风险。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P2P平台倒闭,平台负责人卷款跑路事件,严重影响了P2P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全面阐述了P2P网贷平台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P2P网贷平台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提出对P2P网贷平台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9.
与普通的民间借贷相比,大学生校园网贷存在较多的民事法律风险,尽管校园贷已暂停,且银行已对大学生贷款“开正门”,但囿于种种原因限制,难以灭绝,多数平台改头换面,继续校园贷。目前缺少专门针对大学生校园网贷的民事法律规范,相应的近似法律依据有《民法典》及政府部门规章的相关规定。大学生网贷民事权益保护涉及面广,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民事主体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缺乏纠纷解决机制等。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网贷行业协会建设,规范校园贷网贷平台,进行金融创新,加强对平台信息披露的监管。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恢复校园贷产品,使校园贷真正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保护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P2P网贷行业的发展。2015年以来,4000多家P2P网贷平台运营出现问题,给众多的投资人带来巨额的损失。对我国P2P网贷平台近年来发展情况及问题平台进行了统计,进一步分析了P2P网贷行业"跑路潮"的原因,提出了防范P2P网贷行业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商》2016,(12)
自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后文简称"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P2P网贷平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平台数量和成交额节节攀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P2P网贷风险问题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根据P2P网贷的风险分类,概括国内关于P2P网贷风险的主要研究观点及风险管控措施,探讨未来我国P2P网贷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P2P网贷平台成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渠道,这种方式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但也积聚了一定的风险。自2008年以来,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逐年猛增,与此同时出现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网贷平台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搜集近年来网贷平台的数据,总结了我国网贷平台的主要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网贷平台也悄然兴起。网贷的低门槛无疑是为无经济收入的大学生"量身定做","先消费,后还款"的消费模式正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校园网贷也因此倍受大学生的青睐。本课题基于网贷视角,以蚌埠市大学城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网贷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校园网贷,树立科学健康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金融活动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滥觞和发展。P2P网贷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以及个人贷款和投资提供了机会,P2P平台是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资金融通。但是P2P网贷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暴露了很多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征信机制的作用是预防信用风险,而我国征信制度还不完善,文章将从P2P网贷平台的征信机制出发,谈谈P2P平台的信用风险现实化控制。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汹涌而至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将P2P网络贷款带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P2P网贷行业所存在的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以及无监管机构的"三无问题",导致P2P网贷平台的提现困难、限制提现、资不抵债等众多问题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P2P网贷行业望而却步。本文在厘清P2P网贷平台存在形式、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对完善国内P2P网贷平台之监管提出了策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商》2016,(14)
本文以P2P网贷平台为例,分析我国网贷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研究网贷中借款人这一主体的信用风险,结合传统借贷领域个人信用风险指标的选取,建立我国P2P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完善P2P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估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P2P网贷平台发展迅速,但由于监管和法规等仍不完善,由此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P2P网贷平台作为中介,对借款方的信息审核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P2P网贷平台责任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从2007年零起步,中国P2P网贷行业在野蛮生长中不断壮大,但随着P2P网贷平台倒闭、跑路事件频发,其中的风险问题也不断暴露,而大数据的运用能有效预测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本文探究了利用个人基本资料、社交网络情况、电子商务平台数据、资金情况等大数据来对借款者进行信用评估,从而有效降低P2P网贷平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网贷"即网络借贷,包括个体网络借贷(即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网贷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借贷,这种新型的贷款形式于传统的金融贷款不同,网贷极大地增加了资金流动的效率,因此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借款者的进入,我国的各种网络借贷平台也由此迅速增长。但网贷在增加了借贷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融资风险,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负面事件纷纷出现在网贷平台上,一时间"网贷"、"""、"等新型名词成为了诈骗的代名词。但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型借贷手段也有其独特优势,因此,分析网贷平台中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合理的规避措施,使网贷平台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P2P是互联网金融中最热门的代表形式之一,较之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高利率、高门槛,日益成为民间借贷的有效补充。从2013年开始,P2P网贷平台在中国进入了一个爆发增长的时期,但随后就是不断出现的系列风险事件。P2P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美最具影响力的P2P网贷平台陆金所和Lending club为例,分析其运营模式及发展背景差异,并提出优化国内P2P网贷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