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按揭”的成因、社会危害性及风险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相伴随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假按揭”贷款现象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金融风险,对金融秩序的破坏作用以及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在对某省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假按揭”的有关情况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省一  相似文献   

2.
“假按揭”目前已经成为困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经营的重要问题。同时,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个人住房贷款的安全性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假按揭”的成因、特点,使读者对“假按揭”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针对“假按揭”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四条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帮助商业银行防范“假按揭”.提高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近些年快速发展,但同时伴随着贷款风险。"假按揭"一直以来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随着近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假按揭"现象有所遏制,但仍然存在,并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本文从近年"假按揭"的主要表现形式着手,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提供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个人住房按揭业务具有风险低、经济资本系数小、收益长期稳定、综合效益明显等诸多优点;农总行也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归为引导类贷款。大力发展住房按揭业务可以达到充分利用有限经济资本资源、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带动其他个人业务发展等诸多目的。正由于上述原因,个人住房按揭业务成了近来各家商业银行争相发展、竞争激烈的焦点业务之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各家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此项业务的同时都把防范和打击“假按揭”现象作为业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日益引起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视,并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其中“二手房”按揭贷款业务已逐步取代一手房按揭贷款,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重头戏。笔者以从事一定时期的按揭业务为基础,从二手房按揭业务市场的形成、风险及成因发展前景、风险防范等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二手房按揭贷款风险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疆  游江 《西南金融》2006,(12):58-59
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的操作风险日益突出,尤其是假按揭风险。但国内商业银行对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定量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种类和管理两方面出发,试图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操作风险状况进行概括和归纳,并给出初步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发展迅速,不仅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而且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银行的信贷结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发展,这项普遍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正日益显现,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逐步上升。目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和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假按揭”问题也日趋显现。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对房地产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开展情况 目前曲靖市全部6家商业银行均开办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贷款最短期限1年,最长期限规定不一,实际办理期限在10年-15年左右居多;贷款金额七成放贷,平均金额在10万左右,贷款主要对象为公务员。近年来该项贷款呈逐年攀升态势,至2004年11月末,全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21.4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2.61倍。  相似文献   

10.
个人按揭贷款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由银行对购买住房和商业用房的自然人因短期购房资金不足提供的批量信贷支持。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少并且具有很强的规模效益的优势,又较少受到市场风险冲击,而被各家商业银行所鼍好。但开发商由于资金不足利用“假按揭”骗取银行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在各家银行时有发生,再加上借款人偿债能力和还散意愿的变化,开发商不能按时向购房人交付房产而使借欺人拒绝履行还款义务、银行贷后管理不力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会给个人按揭贷欺带来风险。而个人按揭贷款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周期长,管理难度大,按照国际经验,通常个人按揭贷款风险的充分暴露约在贷欺发放后的3—5年,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市场情况和实际操作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假按揭: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堃敏 《西南金融》2003,(11):58-59
近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因虚假按揭贷款所产生的风险也在不断释放,其手法多种多样,主客观原因同时并存。防范房贷风险关键是要把住“入口关”,完善机制,规范操作,强化内控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云  宋健 《现代金融》2005,(12):41-41
当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作为一项低风险业务处于上升期时,房贷风险容易被不断扩大的贷款基数所稀释、掩盖.而房贷一旦紧缩.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就将逐步释放出来。从国外银行的经验分析,房贷风险一般在贷款发放后的3~8年中显现出来。因此,正确分析当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尤其是在银行内部加强管理、严密环节、强化制约,架构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秋荣 《福建金融》2003,(12):31-33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新业务。本文阐释了按揭贷款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联系当前业务现状,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分行提出的大力拓展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消费贷款,在继续拓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同时,进一步创新个人消费信贷品种,要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的要求,我们在住房按揭业务中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增强我行竞争力,吸引大型、涉外、优良的楼盘按揭业务。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芜湖分行把加快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作为经营战略转型的重点工作之一,依托项目贷款拉动,细分目标市场,抢抓按揭源头,完善服务措施,规范业务操作,严格业务考核,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获得了健康快速发展。截至11月末,全辖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支行达10家,占全部支行总数的83.3%;  相似文献   

16.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抵押贷款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按揭贷款有所购房屋作抵押,又有开发商提供保证,可谓”双保险”,贷款风险系数趋于零。然而随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迅速发展,这种观点显得愈来愈片面。事实上,个人住房按揭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就很有可能发生银行风险,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损害银行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支持居民购房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开办时间的推移和业务量的增加,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逐步显现,尤其是“假按揭”成为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假按揭”尚无明确的定义和认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假按揭”的识别、定性、风险控制和惩处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归纳了“假按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风险隐患,开出了防治“假按揭”的“药方”。  相似文献   

18.
一、竞争性降低住房按揭贷款门槛的表现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对自然人客户群体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上,商业银行均要求各自的分支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量。如苏北某地区的商业银行均要求各自的分支机构将在当地按揭贷款投放中同行业占比第一作为发展目标,因此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扩大客户源,增加投放量,新的按揭贷款品种不断出现,项目审批及个贷发放条件逐渐放宽,存在竞争性降低按揭贷款门槛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颖 《中国金融》2007,(6):47-49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房地产销售和国内消费市场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主客观原因导致的经济行为不规范使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形成了一定的风险。如何切实规范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业务管理,有效防范风险,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房地产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晓君 《现代金融》2004,(10):16-17
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至2003年底,全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已达1.2万亿元。在当前特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在房价节节攀升的市场中,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对商业银行来讲并非是风险最低的金融产品,在特定意义上,其潜在风险要高于其他类型的贷款,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识别和控制这种潜在风险,那么,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快速扩张反而会成为商业银行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