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张楠  魏波  陈聪 《科技和产业》2024,24(5):102-11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物流行业成为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之一,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复合联运逐渐成为物流行业的重要运输方式。以空铁海复合联运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的搜索空间,确定边界条件并分析货运影响参数,包括时间、成本、距离。以遗传算法为原则,求解建立空铁海复合联运模型并进行路径优化。确定3组节点组,每组都包含普通货物、特殊货物、航线拥堵3种情况,分别优化成本、时间、距离,为复合联运业务提供路径选择依据。通过分析,在规定的搜索空间内分别选出了最优时间路线、最优成本路线、最优距离路线。期望可以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减少风险、提高行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多式联运服务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物流资源整合形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当中,多式联运的发展有着可观的前景。多式联运其实就是复合运输,使用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来运输货物并安全送达目的地,为客户提供点到点、门到门的一站式运输服务。多式联运不仅仅是将各种运输机能有效地联结起来,而且追求系统的整体效率,在流通过程中追求综合价值链中的利润。  相似文献   

3.
吴厌 《港口经济》2010,(7):33-35
随着物流体系的不断发展进步,具有快速、安全、运能大、成本低等突出优势的海铁联运,已然成为当今国际上多式联运的重要模式。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运输市场的布局,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海铁联运对于推动物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鹏  胡培新  季伟 《北方经济》2015,(10):51-53
现代物流园区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核心,集仓储管理、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分销服务、金融商贸、保险服务和后勤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其不仅是一种物流运营的发展状态和空间概念,更是一个高标准的物流节点,必将成为现代化物流服务的主要运作形式.根据不同的区位和城市需求,它可以作为干线运输的枢纽,多式联运的支撑点,也可以成为集仓储、调度、支持为一体的重要载体,服务于打通物流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5.
王捷 《港口经济》2001,(4):38-39
以全球化为主基调的世界经济,在促进国际贸易和运输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运输向“物流时代”转变。国际多式联运以其合理运输、安全准确。高效迅速、手续简便、节省包装、提早收汇等显著优势成为国际物流中最先进也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门到门”运输,而且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国际货物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江散货物流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系统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江海联运散货物流系统的优势。从构建全新的长江散货物流系统方面,提出了转型战略的依据、目标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江苏沿海地区物流需求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锋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19-20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1999—2008年物流需求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探讨并选择了最优灰色GM(1,1)模型对江苏沿海地区未来5年的物流需求进行灰色预测。结果表明,在建立的灰色GM(1,1)模型群中,6维灰色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未来5年内江苏沿海地区物流需求仍会有大幅度增长,因此要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今春,我去上海及周边几个城市作了短暂考察。首先关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对建设中举世无双令人神往的上海世博,我已写了几篇短文发表。我还关注“十二五”规划的区域综合运输新布局和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在长三角重点考察了以港口为物流网络枢纽的“江海联运”、“河海联运”和“水水中转”等。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多式联运 发展多式联运一直是欧盟运输管理的努力方向,过去欧洲货物运输主要依赖陆路,这就意味着距离长、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为了促进运输方式的转变,欧盟将继续支持“海上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建设。在发展多式联运的进程中,欧洲南部港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铁路系统尚未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从海洋运输走向综合物流,是国际航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我国入世后航运企业迎接现实挑战,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国际航运企业从事的都是较为单一的港到海洋运输。随着贸易交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单一的纯海洋运输已越来越不适应需求,尽管各船公司采取联盟、兼并、共用舱位等手段降低成本,但仍然挡不住利润下滑乃至亏损。于是,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的不少先进航运企业把物流管理与实体分配结合起来,提出了综合物流的概念。20世纪80~90年代将综合物流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包括了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形成了供给链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多式联运的门到门服务,并按客户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与物流效率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通过对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特色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模式进行研究,以云南野生菌为研究样本,构建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在该农贸市场物流模式(农户-农批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下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确定战略供应商、引进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设施利用率及优化运行机制4个方面给出物流模式优化方案,以提升物流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在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结合现有指标体系,创新了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与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具有相关性的因素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物流营运水平、流通贸易水平和物流人才与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邵美晨 《科技和产业》2023,23(10):196-201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动脉,而其中车辆路径问题与配送中心选址分配问题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子课题。为了提高物流效率,解决多阶段配送选址问题,以降低运输时间、运输成本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多循环物流选址-运输路径优化数学模型。采用NSGA Ⅱ算法结合计算机编程求解双目标的优化问题,解决了车辆选择、备选中心选取、路线选择等问题,通过题库部分数据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和成本是无法同时达到最优的帕累托解集,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更适合自身需求的选址-运输路径配送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王雨欣 《科技和产业》2024,24(4):177-183
物流需求预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取辽宁省2004—2021年的7个经济指标影响因素作为输入指标,货物运输量作为物流需求的输出指标,利用MATLAB R2022b软件,对辽宁省物流需求进行预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经济指标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认为,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具有较强关联度。随后,基于BP神经网络法构建物流需求预测模型,经过仿真预测,BP神经网络模型对物流需求预测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物流规划中的物流需求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物流与社会再生产流通循环关系,阐释城市物流需求预测的特点、步骤,并结合参与项目“佛山市物流规划与物流信息平台研究”,再采用回归和灰色模型相结合的不确定定量预测方法,取得较好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影响中等城市物流需求的相关经济因子及其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影响中等城市物流需求的相关经济因子,运用灰关联理论量化分析各相关经济因子对中等城市物流需求的影响程度,判别各因子重要性程度及其关联性,并以佛山为例从城市经济和物流发展角度分析灰关联序,可为科学合理制定物流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震彬 《华东经济管理》2002,16(4):121-122,131
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理论方法。本文利用该法建立了消费者目标市场细分的灰关联模式 ,并结合一家企业实例进行了细分研究。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目标市场细分中所面临的“取样”问题 ,细分结果科学性强 ,可信度高 ,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实施营销策略提供了重要依  相似文献   

18.
赵立娥 《改革与战略》2011,27(3):61-62,67
文章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与物流管理费用四个方面分析了冷链物流成本,并建立了成本优化模型。文章认为,应通过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和标准、提供精益的物流服务、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及加大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研发力度等措施优化生鲜农产品冷链系统成本。  相似文献   

19.
曹文琴  伊俊敏 《特区经济》2008,(10):203-204
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制约因素较多,关系复杂,一般理论原型难以建立。但是区域物流发展总离不开区域经济各项产业的发展,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各产业的发展对物流需求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就为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本文在界定有关变量后,分析区域产业发展及其数据的特点,论证了灰色理论的适用性并作出了基于多组灰关联序的改进性应用。然后以江西省为例,采用滚动计算,求得三个产业增加值对货运量的六组灰关联系数及序,判别各因子重要性程度、其关联性及变动趋势,并从该区域经济和物流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