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调剖与表活剂驱是提高采收率常用的手段,如果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多裂缝非均质复杂油藏,在实施过程中,先以少剂量的调剖剂调整主裂缝,后期再注入大剂量表面活性剂体系提高洗油效率。采用该方法在腰英台油田腰北1区块实施一井组试验,对应油井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为该工艺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奈曼油田所辖油区属低渗透砂岩油藏,2007年开始注水,受构造复杂、低孔低渗、天然能量低等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存在平面上相变快、砂体变化大、水驱方向性强、含油井段长、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动用程度不均衡、水淹趋势渐显、有效堵水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提高采收率,在奈曼油田开展了深部调驱先导试验,根据深部调驱的筛选标准,优选出奈1-48-54井和奈1-44-50井两个注水井组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经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了配方体系,开展阶梯式段塞注入。通过对注入井的压力和产能井的产能效果分析来看,初步证实在奈曼油田开展深部调驱是可行的,而调驱剂的配方体系也是适合奈曼油田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新的耐温调驱剂体系NHTP,并对该耐温调驱剂的调驱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调驱体系在130℃以下、矿化度小于100 000 mg/L环境中具有稳定的成胶性能,成胶时间介于8~15 h之间,成胶强度大于21 000m Pa·s。5口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NHTP对中高低渗及大孔道油藏均具有良好的堵塞性,在高温油藏调驱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微球在储层中通过运移、膨胀、堵塞、变形、再运移、再堵塞的特性对油藏进行深部调驱。为了确定低渗透油田在高含水期聚合物微球合理注入参数,利用双填砂管并联物理调驱模拟实验装置,评价了聚合物微球注入浓度、聚合物微球注入量和注入时机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最佳注入浓度为2 000 mg/L;最佳注入量为0.3 PV;最佳注入聚合物微球乳液的时机是动态含水率为80%。  相似文献   

5.
<正>三元共聚冻胶微球调驱剂技术为中渗油藏深度调驱找到了出路。中原油田2.78亿吨的中渗油藏经过多年高速高效开发和注采调整,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开发效果逐年变弱。针对中渗高含水油藏深部调驱难题,中原油田科研人员研制开发三元共聚冻胶微球调驱剂,创新形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油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降低油田生产成本,同时将含油污泥变废为宝,采用本体聚合法,将含油污泥代替斑土填充到凝胶颗粒中制备出一种价格低廉的深部调驱剂。依据Q/ZY-CGYY11-2012《含油污泥填充凝胶颗粒调驱剂技术条件》企业标准要求,对含油污泥填充凝胶颗粒调驱剂的膨胀性能、热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生成的调驱剂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能够满足高温高盐油藏调驱的需要。在室内试验的研究基础上,自2013年起,规模生产出的含油污泥填充凝胶颗粒调驱剂在中原油田多种类型油藏推广应用19个区块,累计注入含油污泥填充凝胶颗粒调驱剂138.22×10~4m~3,处理含油污泥10.38×10~4t,累计措施增油42590t,累计增气1278×104m~3。  相似文献   

7.
弱凝胶调驱体系运移规律研究是利用填砂管(78cm)进行注入调驱剂后的水驱实验,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填砂管各处压力的数据,从而观察在注剂过程中和在后续水驱过程中的填砂管上各点压力变化,进而总结出弱凝胶体系在高渗透率填砂管中的注入压力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注水井调剖调驱是改善水驱效果、加强油藏层间治理的重要举措,5年来,大港油田采油三厂累计实施注水井调剖调驱330多井次,纯增油达15万吨以上。采油三厂以中孔、中渗油藏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经过30多年的开发,注采矛盾日益突出;受油藏埋深、套变和水性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分层注水工艺受到限制,调剖调驱工艺逐渐成为了油藏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孙世高 《中国石化》2013,(11):60-61
向储层同时注空气和泡沫能发挥空气和泡沫复合驱的技术优势,比较适用于中高渗、高含水、非均质严重的油藏提高采收率。 6月17日下午,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明19号空气泡沫驱注入站内一片繁忙.该厂工艺研究所调剖室主任吝拥军正在仔细查看明1 5块明486井空气和发泡液的注入量、注入压力等工艺参数."注入井明486井只对应明408井一口油井.明408井2009年底见效,初期日增油5.1吨,目前已累计增油5120吨."吝拥军说. 2007年5月至今,中原油田在高温高盐油藏开展空气泡沫驱矿场试验,先后注入1322.5万立方米空气和8.7万立方米发泡液,累计增油3.55万吨,采收率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胡12块空气泡沫调驱采收率提高5.52个百分点,明15块空气泡沫驱采收率提高8.8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经前期探索证实氮气泡沫驱技术可改善吉林油田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结合室内实验及矿场试验对氮气泡沫驱适应性进行评价,总结出针对不同渗透率级别油藏的优选注入方式。结果表明:中渗和低渗油藏适合氮气泡沫混注,较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幅度更大;特低渗油藏在氮气泡沫混注条件下注入压力过高,建议采用交替注入的方式,同时多段塞注入较单段塞驱油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深部调驱是水驱砂岩油藏二次开发主导技术,是水驱开发末期探索低成本开发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油田稳产需求出发,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建立深部调驱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现场实施,为水驱砂岩油藏持续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张淼 《化工管理》2015,(11):186
化学深部调驱是利用前置段塞封堵优势大孔道,然后利用主段塞可动凝胶改善油水流度比,调整注水井吸液剖面,驱替中低渗透部位的原油,促使油藏深部液流转向,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改善油层纵向及平面矛盾;最后利用驱油段塞,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水驱洗油效率.针对海1块油藏地质情况进行了调驱聚合物的筛选,设计的深部调驱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克服绕流对近井地带封堵效果的影响,研制并应用了深部调剖和液流转向技术.通过封堵油藏深部的水流通道,迫使液流转向,使注入水波及以前未波及或很小波及的中、低渗透层,改善驱替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海外河油田属常规注水开发的普通稠油油藏,区块实施调驱32井组,调驱阶段增油10.05×104t。在实施化学调驱技术过程中,通过对波及状况、注采剖面、粘浓监测、地层压力等多方面实施监测,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方案制定、跟踪调整、效果分析与评价提供依据。实践表明,化学调驱监测技术,对保障方案的实施及效果的取得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油泥调剖技术是一种油泥处理和利用并举的科学方法,它本着"来自地层,还于地层"的思路,由于含油污泥产于地层,与地层有良好的配伍性。结合沈阳油田高凝油油泥的独特性,开展了高凝油油泥调剖技术研究与改进,通过创新开展油泥组分研究、油泥调剖配方体系研究以及油泥调剖工艺研究,实现了高凝油油泥深部调剖,改善吸水剖面,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以及驱油效率,成功探索沈阳油田高凝油油泥调剖技术在潜山裂缝性油藏增产的可行性,实现了对高凝油油泥资源的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6.
利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是EOR中发展较快的一项工艺技术,它能达到比水驱更好的驱油效果.在实施CO_2单井吞吐及CO_2驱时,注入液态CO_2与注入气态CO_2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工艺实施中,CO_2的注入量是影响增油效果及经济效益的一个敏感性因素.而准确计量CO_2的注入量,尤其是驱油试验中各个不同周期的注入量,达到油藏工程设计要求,获得最佳增油效果,是工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CO_2吞吐及CO_2驱工艺后评估中解决经济评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薄层底水油藏水驱条件下的剩余油易呈现出U型分布,注入水在进行驱油过程中逐步下移,最后到达底水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驱油效率。在注入水中加入一定的化学剂可以使注入水同地层水中含量较高的钙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作用带,其渗透率较低,可以对注入水形成一定的引导作用,使之能够逐渐地向U型水淹区上方进行移动,这样可以全面提高采收率。充分利用底水的模拟装置,可以对硅钙复合堵剂SCAP同地层水中钙镁离子反应进行模拟,促进薄层底水油藏中原油采收率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王理荣 《化工管理》2023,(32):149-151+164
针对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 mPa·s的稠油常规水驱技术采收率低、化学驱开发此类油藏尚未建立成熟模式的问题,利用渤海N油田多年非均相驱矿场实践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连续注入后交替注入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注入后吸入剖面反转时机为0.06 PV,交替注入为0.03 PV后缓解;与连续注入相比,交替注入米视吸水指数提高24%;连续注入阶段阻力系数为2.06,交替注入为1.74,降低16%;非均相驱有效注入PV数为0.37~0.48PV,技术采收率提高5.2%~12.0%,交替注入累增油为连续注入阶段的1.89倍。在此基础上对非均相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技术界限,为该技术在相似油田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示踪剂验证井间储层非均质性的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城油田B125区V2-5层系进行表面活性剂驱先导试验,注入示踪剂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注采井间的连通状况、平面水流方向和速度、以及油层非均质性状况。讨论了硫氰酸钠、溴化钠、磷酸二氢钠3种示踪剂在B125区的现场应用情况。在3口注水井中分别注入不同的示踪剂,在对应油井中进行示踪剂检测,根据示踪剂的检出浓度对油藏分层特性进行分析,为调剖和下一阶段注表面活性剂段塞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油田储层具有非均质性,注水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越来越强,导致注入水窜流,为了封堵注水过程中较大的渗流通道,实验室内研发了一种新型深度调驱的聚合物微球。该微球具有膨胀性、弹性变形性和抗剪切性,在微球直径和孔喉直径相匹配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有效封堵。利用该微球对不同储层物性条件下调驱封堵特性进行室内实验研究,筛选出最佳调驱的渗透率级差范围。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在合适的渗透率级差范围内能够实现对高渗透通道进行有效封堵,从而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