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反思的产物.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减少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缓解生态危机的关键,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生态文明构建中技术创新生态化遵循着一定的原则,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到来,经济发展超过了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循环的自在规律,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频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科技正是其原动力。科学技术是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神内核。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应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用"绿色科技"推动生态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生态困境的产生让人类意识到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使人类更加注重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映衬、相互制约。对生态困境的思考深化了政治的生态化趋向,生态视域中关注差异更成为生态政治的生发点。政治的生态化使政治哲学进行着生态化模仿,并且企盼人类重新思考政治哲学的现代追求,从而构建新型的生态政治成为现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商》2015,(5)
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推进的工业文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发达工业国家走过的道路一样,如今的中国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短短几十年间,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无一幸免都遇到了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生态问题。纵观全球,生态危机正以难以遏制的蔓延之势席卷整个世界。生态危机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遭受的苦难,而是整个人类的灾难。个人梦、中国梦、民族梦、世界梦,都将被生态危机无情击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不了缺少的重要环节。马克思自然解放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自然解放理论,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当前的生态危机,提出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通过思想来改变目前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以此来改善目前的人类生存困境,而这一困境是用科学技术难以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新的尝试,因此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价值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建立生态文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是当代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旨在说明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及技术创新生态化对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光生 《商业时代》2013,(18):30-31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而科学消费观作为引导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化转变的标志,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对科学消费观的主要内容进行疏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确立科学消费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存环境正经受着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威胁,实施生态创新,拯救世界文明的家园是人类的共识。生态问题一经认识,生态创新就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我国政府也不适时宜及时制定和实施了发展蓝图。总体而言,我国生态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增长模式长期带来的积弊制约着生态化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创新系统,首要的任务是要转换生态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生态危机问题,需要新的智慧,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张,以致于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也是生态学思维与伦理学思维的契合.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看,在谋求可持续发展时,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敏 《商》2014,(45):104-104
本文通过研究,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的策略问题,即重视天然材料的选择,采用生态设计的方式,加强生态保留与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开发与利用,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生态化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产业的深化发展,创建美好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获得了广泛关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蕴含的丰富、深刻、全面的生态思想,对人们从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出发,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以及将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中国的生态实际相结合,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最大程度地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动态概念,也是时代概念,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多方面的规定性.本文认为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对接生态社会,进而实现全面现代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构建西部生态经济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发展仍然是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又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并引发了西部经济、社会大发展中的诸多不和谐。因此,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推动西部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然成为构建我国西部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蒲维民 《商》2014,(17):194-194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能获得的物质也日益多样化。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危机已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伦理建设被提上了发展的日程表。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生态伦理产生的原因,生态伦理的迫切性,以及其他关于生态伦理建设的概念、现状等。以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伦理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它使人类物质财务极大丰富,另外,由于资源的耗竭,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经济、政策、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发挥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用各种生态与经济政策指导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纵观历史的长河,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随之迅猛增长,错误的、片面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促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类正在为自己对生活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过分统治付出代价.大规模地、全球性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态危机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绊脚石.和谐不应该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得到不断的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生态林业建设是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化林业建设进行探析,首先分析了生态型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然后对生态型林业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最后着重对生态型林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旨在与同行朋友进行分析,不断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以促使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廉佳 《科技转让集锦》2012,(17):219-219
当代人类幸运地生活在史上最前沿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工具,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建了更丰富、更坚实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灾难。也就是科技异化问题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削弱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给人类社会现存的文明框架和伦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解决科技异化问题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为制度建设的主体即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示了我国政府在政治治理模式上的倾向和变革的方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型政治发展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