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学清 《活力》2011,(6):187-187
电视民生新闻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它以“民”为本、以“生”为纲.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电视民生新闻以其贴近性的内容、平民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为地方新闻媒体寻求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重新确立了新闻在电视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对电视领域的娱乐风潮进行了有效的突围,改变了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但近年来民生新闻暴露出的趋同化、庸俗化等问题开始限制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分析民生新闻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韩静梅  郭茂隆  苑海燕 《活力》2012,(2):163-163
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贴近性、平民化的特点,一时之间成为各大媒体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法宝。但当前民生新闻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偏于琐碎,局限于家长里短的话题:意义偏于浅薄。  相似文献   

4.
徐力军 《活力》2010,(10):233-233
民生新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特点使其内容本土化,平民化,和观众具有天然的贴近性。但是民生新闻内容的通俗化并不意味着新闻语言的庸俗,新闻题材的故事性、趣味性强也不意味着民生新闻当中的用词就可具有随意性。在今天各个频道播出的民生新闻中,用词不准.词义模糊.甚至扭曲词语本意的现象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李岩 《活力》2012,(17):59-59
民生新闻是从百姓之中采集制作而成的新闻,采用平民的视角。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内容上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从形式上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受众与新闻从业人员的距离、与新闻媒体的距离、与新闻节目的距离。民生新闻是站在平民视角、报道民生内容、导向于民本思想.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题材样式的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6.
唐明 《活力》2011,(12):202-202
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从省级台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开办了彰显本土特色的民生类新闻节目。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周芳 《活力》2010,(21):136-136
民生,指人民的生计.那么民生新闻就应该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通俗地讲,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新闻。实际上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下的一种演绎,是当下实践“三贴近”原则的先锋。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列为重点建设的问题.这不仅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由此,“民生”这一关键词在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频率就越来越高.民生新闻由于其选题、表现形式、主持风格等方面的贴近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得到了众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关注.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8.
伊欣 《活力》2013,(4):123-123
近些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已经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受到观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  相似文献   

9.
孟天婴 《活力》2011,(8):170-170
所谓的民生新闻,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新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与过去更侧重时政新闻的所谓大新闻相比,现在的民生新闻少了很多说教,多了几分亲切。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生新闻的兴趣,也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这种没有更多让人思考空间的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置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关注民生”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廖玉秀 《活力》2014,(3):98-98
新闻敏感性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新闻的社会公众效应,决定着新闻所应有的价值。在信息时代,新闻媒体的竞争更加激烈,不断加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增强新闻的贴近性和艺术性的有效保证,是确保新闻大战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不断加强自身新闻敏感提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创办了一档全新的栏目--《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开端之作,不但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还引发了电视界的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本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在认真梳理民生新闻兴起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详细论述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进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分四个章节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民生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萍 《活力》2010,(2):117-118
民生新闻采访是地方电视台记者经常需要进行采访和报道工作,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对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很好地提高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质量,从而有效办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3.
闫德强 《活力》2014,(6):122-122
近些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已经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受到观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所谓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本文认为,民生新闻要想立足,并在新闻市场中占据一定位置,就必须从价值观念、报道题材以及报道形式上不断更新,顺应民意,在新闻价值观上回归至“民生”和“百姓”,强调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日常生活”,要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在为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国强  高寒 《活力》2013,(12):93-93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渠道有了翻倍的增长.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传统的电视传播媒体无疑受到了很大冲击,电视新闻所受冲击、尤其电视民生新闻所受到的冲击更大。作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工作人员.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本文拟以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例,简要地探讨“可视性”“实用性”在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找出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袁静 《活力》2011,(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持续走热,成为了电视新闻界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是极具人缘和市场的一种新型新闻类型.但是在电视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在商业竞争、行业竞争等的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渐渐偏离了"以民为本"的本质核心,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期.  相似文献   

16.
尽管新闻传播市场上有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之说.但就其市场地位而言,新闻传播的贴近性实现得越好,受众的忠诚度也就越高,市场地位也就越牢固.所以,新闻媒体努力实现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不仅仅是受众的确希望,更应该把它看做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史国立 《活力》2014,(10):90-90
《新闻夜航》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多年来,成为受众一个准时约会的对象,但在民生新闻栏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内容满足受众“口味儿”?这个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兵 《活力》2014,(11):48-48
一、走出民生新闻的误区 所谓民生新闻,有人认为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主要以城市新闻报道为主,关注普通市民的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等主要题材的“小”新闻;甚至有人认为民生新闻是“鸡零狗碎”的市井化、庸俗化的新闻。但这十几年来,民生新闻节目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不仅推动了电视本身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李莎 《活力》2013,(14):66-66
近年来,随着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在电视媒体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民生新闻因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深受欢迎。何为民生新闻?笔者以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三点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孙锐 《活力》2011,(12):245-245
随着媒体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电视的功能也越来越被人民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因此民生新闻的诞生就是一种必然现象,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创办,更好地体现了电视众多功能中最为重要的喉舌功能、引导功能、监督功能。民生新闻节目在传达民情民意,为老百姓说话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缓解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