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近两年,由于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不断增加,池塘老化、种质退化和养殖病害的猖獗,造成虾池养殖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养殖风险不断增大,大部分养虾户出现亏损,严重影响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试验,结果表明:混养能够增强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阻断虾病的蔓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我县淡水南美白对虾面积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3亿元,南美白对虾产业已经成为我县七大龙型产业之一。但是我县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数是低洼、盐碱地改造成的池塘,大多数池塘的塘龄在七、八年以上,在高温期间出现因放养密度过高、池塘底质老化等原因引起病害的发生,经济效益呈下滑趋势,因此,为了减少养殖风险,积极进行生态养殖模式探索,以求达到高效生态养殖的目的。2006年6月,我们在高塘岛乡开展了南美白对虾混养中华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我县养殖户在南美白对虾池塘内套养了数量不等的美国斑点叉尾鮰,结果意外发现在池塘单一养殖南美白对虾普遍发病,产量较低的情况下,套养美国斑点叉尾鮰的南美白对虾几乎鲜有发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南美白对虾池套养鮰鱼技术要点总结,可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养殖池塘建设养虾池为土池要有良好的进排水设施,每口池塘面积为5-15亩均可,池深保持在1.8-2.2m左右,要求每年2-3月  相似文献   

4.
正广东省茂名市海水池塘约达5万亩,是广东南美白对虾主要产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较多,养殖过程中池塘一旦出现病虾,病虾就成为病害传染的病源,扩散到整个池塘,造成更大的养殖损失。在养虾池塘中引进不同的鱼与虾混养,主要不是为了获取混养鱼的产量,而是通过鱼摄食病弱南美白对虾,切断病虾造成的疾病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南美白对虾  相似文献   

5.
正南美白对虾目前的池塘养殖主要以淡水为主,随着淡化技术的提高,养殖区域逐渐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大。养殖方式分为主养和混养两种,常见与之混养的品种有鲤鱼、梭鱼、草鱼、罗非鱼、淡水白鲳和罗氏沼虾等。本文根据苏北东部地区南美白对虾常见的混养模式及现状进行了总结,现介绍如下:一、池塘及设施条件苏北东部处于淮河流域下游,北纬35度线周围,水网密集,雨水丰沛,给淡水养  相似文献   

6.
<正>一、养殖季节安排池塘第一茬养殖南美白对虾,第二茬养殖青虾,充分利用池塘空闲期,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4月中旬到10月底,亩产量达到200-500kg;第二季青虾养殖时间8月中旬到下年2月份,亩产量可达到25-40kg,亩利润可达到4000-6000元。  相似文献   

7.
<正>为充分利用水体,提高蟹塘养殖效益,2013年江苏沛县五段镇农技推广中心利用科技入户平台进行了"蟹池套养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获得亩产河蟹72.3kg/亩、南美白对虾48.4kg/亩,亩产值6828元/亩、亩利润4396元/亩,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这一养殖技术小结如下:1养殖池塘选择池塘选择在靠近水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电力配套、交通便利、便于管理的地方。池塘面积10-20亩为  相似文献   

8.
<正> 利用池塘主养罗非鱼混养加州鲈鱼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从1998年6月开始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3000万尾进行养殖。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平均每亩产加州鲈鱼21公斤,较无混养加州鲈鱼的池塘增加效益285元/亩。实行这种混养方式,可以控制池塘野杂鱼的密度和罗非  相似文献   

9.
<正>南美白对虾以其肉味鲜美,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和抗病力强等优点,成为天津地区淡水养殖主养和套养的优良品种。并且天津地区养殖水质大都为半咸水,每个池塘水面较大,一般100-400亩之间,水体中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适宜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大水面鱼虾混养池塘中,南美白对虾的捕捞技术高低一直是影响其套养虾产量和获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的成熟,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面积逐年扩大。但近几年,虾苗的放苗密度逐年大幅提高,造成对虾病害频发。这给虾农带来很大损失。为预防白对虾病毒病的发生,提高池塘养殖的综合效益,2009年,我们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草鱼混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已成为海南省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病害的频发、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饲料、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直接制约了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品种混养的池塘养殖模式悄然兴起,一方面充分利用池塘水域环境,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调节了水质,提高了养殖品种的成活率;另一方面,通过混养其他经济品种,提高池塘单位面积的经济收益。论文以吉富罗非鱼与锯缘青蟹混养为例,探讨了该养殖模式下养殖成本、养殖经济效益与单养模式的区别。结果表明:罗非鱼与锯缘青蟹混养既能减少养殖病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有效提高罗非鱼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养殖总体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精细养殖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年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业经历了4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然而,当白斑综合症流行病暴发时,对虾生产依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对虾种苗繁育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养殖过程中大量固定资产投入,工厂化养殖和池塘精细生态养殖成为我国目前对虾生产中两种重要的养殖模式。文章对比分析了这两种不同养殖模式的特征及其对应的经济效益,并对对虾养殖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从罗非鱼苗种生产、成鱼养殖,产品加工和市场贸易四个产业主要环节概述了2013年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总结了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罗非鱼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罗非鱼常年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推广生态健康高效的经营方式、提高罗非鱼产品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建立自主的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市场等建议,以保障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介绍了目前水族市场上的主要观赏虾品种水晶虾、观赏鳌虾、海水观赏虾,从观赏、生态、经济等方面阐述了观赏虾的开发价值。在对我国观赏虾的苗种来源、幼体培育及观赏虾产业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观赏虾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观赏虾新品种的选育、规模化人工繁殖及产业化养殖的手段来进一步扩大观赏虾市场的途径,并对我国观赏虾的产业化开发前景做出展望,为推动观赏虾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罗非鱼产业化经营组织典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选取罗非鱼加工龙头企业、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罗非鱼行业协会为案例,对不同罗非鱼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进行研究,针对不同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在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形成期,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可以选取“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可以采取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协会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产业发展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可以采用“罗非鱼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以促进罗非鱼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迅猛。据省农业厅统计,2013年商品罗非鱼产量达到19.8万吨,产量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主产省区。但省内具有一定规模自行培育亲本进行繁育的罗非鱼苗种场仅3-4家,实际繁育产量为1.5-2亿尾,自产苗种占比不到总需求的1/3,罗非鱼苗种产能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商品鱼生产的增长需要,成为制约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云南省具备罗非鱼苗种生产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卵形鲳鲶深水网箱养殖风险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从卵形鲳鲶的生态习性和养殖、病害防治、市场风险及经济效益等几方面提出深水网箱养殖的风险对策,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经试验表明,过高的放养密度不利于卵形鲳鲹的生长,并县会增加养殖成本,以40~60尾/m^3的养殖密度为宜,50尾/m^3的利润最好,达170.057元/m笔者儿年跟踪海南特定深水网箱养殖合作社统计的数据得出,卵形鲳鲹在投苗规格基本一样的情况下,养成成活率相差不大,其利润率与销售价格正相关。实现卵形鲳鳕环境友好划、高效健康的养殖搜提高产品附加值足利润最终提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罗非鱼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罗非鱼养殖已成为出口创汇和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因种苗生产、养殖过程和流通缺少有效的监管,药物残留隐患存在,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本文采用SWOT法分析了我国罗非鱼质量安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建立罗非鱼质量评价体系,把罗非鱼的收购价格和质量等级相挂钩,强化行业协会职能,建立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规模养殖户健康养殖行为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上海市农村规模养殖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健康养殖方式所要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不同视角分析了上海市健康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并建立二元Logit模型计量分析影响养殖户进行健康养殖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养殖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差别化引起的价格分级制度、各种农业经济组织和养殖户的风险态度对推进农户健康养殖的影响显著。文章并提出了发展健康养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稻鳅共生是典型的稻田综合利用模式,符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对稻鳅共生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开展试验研究,为进一步推广稻鳅共生种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水稻单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泥鳅养殖密度下的稻鳅共生对水稻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并对稻鳅共生种养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水稻长势在株高、有效分蘖率、根长等方面有一定提高。养殖田水稻株高增高了3%,有效分蘖率提高了8%~11%,根长提高了8.8%~31.3%。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了7.1%~21.2%,孔隙度增加了4.1%~14.7%。实验前后养殖田内土壤有机质增加了3.5%~26.5%,对照田降低了2.5%~5.8%。土壤肥力(氮、磷、钾)减少,但减少幅度小于对照处理。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提高了5%~25%,同时稻田增收泥鳅1 725~3 375kg/hm2,净收入为1.836 0万~2.307 0万元/hm2,经济效益提高了3.65~4.84倍。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中泥鳅的养殖密度为30万尾/hm2时稻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论]稻鳅共生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水稻的生长,提高了稻田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