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卿 《南方经济》2012,(11):67-79
本文通过构建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融资性负债能否约束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以及金融发展能否影响企业融投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融资性负债和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呈显著负相关,但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由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带来,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融资性负债反而带来了更加严重的代理问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融资性负债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约束作用越明显,金融发展水平的这种影响,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此外,本项研究还发现,不同期限的负债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负债融资的界定、论述了负债融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价值对负债融资的作用:提高企业修正负债融资结构的主动性;关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外部约束条件。债务融资理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负债融资优化提升企业价值;负债融资结构导向影响企业价值升降;负债融资提高经营效率;负债融资过于分散影响企业价值。合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07~2014年沪深两市1391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法以及联立方程模型,对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与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一方面,拥有专业投资管理技能的机构投资者在选股时,更倾向于那些负债水平较低(财务风险较小)的公司;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后,使得上市公司负债水平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冲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本土企业为何舍近求远:基于金融信贷约束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剑  王静 《世界经济》2012,(1):98-113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7年工业企业的大样本数据,从企业内部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商业信用融资三个维度衡量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对内外部融资约束与出口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事前和事后的检验。结果表明:(1)出口企业不一定是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出口本身并不能缓解企业的内部融资约束状况;(2)银行贷款约束对中国企业的出口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出口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3)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约束无法通过出口进行有效化解。纠正中国企业的"对外出口偏好",必须加快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善企业外部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及股东投资的目的;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以及股东与企业的行为规范.论证了现金股利是股东能从企业那里获得的最切实的利益.因此,现金分红应成为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同时指出在股权分置的证券市场中,企业分红愈多,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便愈大.仅此一点,解决股权分置也就成为必然.股权分置改革将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及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并探讨分析了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雪  张慧 《北方经济》2007,(1):56-57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及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并探讨分析了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R&D投资密度与融资政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青 《改革与战略》2008,24(8):134-137
西方的融资决策理论认为,R&D投资与企业的融资政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R&D投资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政策的选择。文章构建我国企业R&D投资密度与融资政策的关系模型,以2006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R&D投资与融资政策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R&D投资与融资政策显著相关,R&D投资密度高的企业显示出低财务杠杆水平及高比例的短期负债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的关系,提出了筹资结构优化的判别标准,论述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文章认为,企业在处理资本结构关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融资时既采用负债融资也采用权益资本融资方法,使二者相得益彰。二是优化普通股、优先股、长期负债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是自有的股权资本同借入的负债资本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企业理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银行负债、预算软约束与企业投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柳建华 《南方经济》2006,(9):100-109
国外的研究认为负债能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本文从预算软约束的视角,实证检验了我国企业银行负债的这种治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企业银行负债抑制了投资规模的扩张;但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来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因具有更强的预算软约束预期,银行负债对其投资规模扩张的抑制作用更弱;相对于中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来说,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银行负债对其投资规模扩张的抑制作用更弱。  相似文献   

11.
聂延庆  马思  卢萌 《改革与战略》2012,28(4):110-1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贷款规模增长的爆发性、平台使用效率低、违规关联担保多发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急剧扩大等。文章提出明确政府的职能和定位、明晰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政府应作为理性信用担保者参与项目运作等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路径和办法,以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非理性盲目扩张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文章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现状,分析了地方投融资平台运营模式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增长的关系,对未来3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所引致的债务风险做出了判断,并从债务管理监督、平台经营与内部控制和债务风险防范等多个维度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引致的债务风险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车文军 《特区经济》2012,(5):296-298
广西县级政府投融资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投融资渠道狭窄、平台治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县级政府投融资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当前,应从建立债务总量机制、创新项目经营方式,实施归口管理、建立偿债基金,推动融资行为市场化,完善平台治理结构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荣  钱毅 《特区经济》2006,(11):27-29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总负债率和其绩效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治理失效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强化债权融资的“硬约束”;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适当加大高级管理者的股权比率;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分权化改革、政府干预与国有企业债务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威风 《科学决策》2009,(10):42-52
债务融资一直是资本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分权化改革和政府干预如何影响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分权化程度越高,企业银行贷款率越高,政府干预对企业银行贷款影响越大。在考虑债务融资的性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分权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对长期借款的影响比短期借款大。上述研究说明,分权化改革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并使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动机干预辖区内的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我国债务融资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债务融资软约束的成因,认为偿债保障机制的不完善、银行监督作用的缺失、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缓慢以及经理人市场的缺失是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效应弱化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各项成因提出加强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负债融资的分析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萍 《特区经济》2006,(6):259-262
现代企业要快速发展,一靠技术革新,二靠大规模资金投入,而大规模资金的来源在哪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来源就是负债融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集大规模资金的必然选择。但是负债融资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企业只有在适度控制负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Equityholders of firms with high debt loads have an incentive to underinvest, a distortion that can be most costly for firms with attractive growth options. Using a novel patent-based measure of a firm's growth options, we find that firms issue more equity and shy away from debt financing when they have large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sets. The results are more pronounced among firms in patent-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debtholders and equityholders.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use of conservative debt policies by technology-intensive firms to mitigate the debt overhang associated with their future growth options.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企业债务融资的制度背景出发,分析我国在转轨经济时期政府、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产生的预算软约束问题。由于预算的软约束,债务融资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为了检验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作用的有效性,我们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 A 股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数据,经过实证检验发现,债务融资与企业的价值是负相关的;并且在高成长公司中,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的负相关程度要弱于低成长公司。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interest rate deregulation affects firms' financing choice between bank debt and public debt. Our analysis exploits China's 2013 bank interest rate floor deregulation as an exogenous shock to the supply of bank credit.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design, we find that firms with higher default risk substitute away from bank loan and switch to public debt after the 2013 deregulation. However, this substitution to public debt is limited, leading to a dramatic decline in debt ratio. Our resul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effect on firms' public debt financing is more pronounced for firms with better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suggesting that goo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making the switch. This switching, contradicting to traditional financing framework that high-risk firms prefer bank loans, inevitably is costly. Compared with low-risk firms, bonds issued by high-risk firm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spreads, a higher likelihood of being secured, and a higher tendency of including an interest-adjusted clause. More importantly, we also document that high-risk firms subsequently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after the interest rate deregulation.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role of interest rate deregulation in firms' financing choice and illustrate that firms incur high switching costs when their choice deviates from the optimal financing cho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