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柯  祝建军  蒲素 《经济地理》2006,26(6):1047-1050
在产业簇群理论、旅游生态学和旅游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理论,包括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概念、成因、特征和发展动力。根据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簇群,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主体三个角度提出发展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簇群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名牌集群的摩托车产业名牌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分析了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结合区域名牌簇群的相关分析,提出了促进重庆市摩托车产业名牌簇群发展的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3.
郭繁荣 《经济师》2006,(4):47-48
文章首先分析了产业簇群的竞争优势和发挥其竞争优势的条件,然后对我国高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培育高新区产业簇群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产业簇群的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产业簇群发展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又促进产业簇群发展,两者相互促进是互动关系的实质.产业簇群与城镇化互动的内在动力是竞争力,产业簇群借助城镇化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城镇化借助产业簇群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两种竞争力相互促进产业共振效应.在产业簇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户籍及流动人口政策、生产要素政策、城镇规划与土地规划政策、金融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相似文献   

5.
产业簇群发展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静  农贵新 《经济问题》2003,(10):10-12
产业簇群发展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随着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软环境,而政府服务环境在软环境建设中居主导地位。目前产业簇群发展环境主要包括政府服务环境、产业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我国产业簇群发展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对产业簇群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营造良好的产业簇群发展环境,应加强领导和监督,注重硬件和生态建设,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产业环境和制度环境,改善收费环境和经营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李晓龙 《生产力研究》2005,(10):132-133,174
本文拟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产业簇群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在分析成功的产业簇群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天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探讨打造天津生物技术产业簇群的现实目标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产业簇群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虹  许长新 《经济师》2002,(12):165-165
文章分析了产业簇群对企业的潜在影响、产业簇群作用发挥的条件 ,指出利用产业簇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簇群经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簇群经济现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企业理论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对簇群经济的大量研究,可从专业化分工经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与地理经济学、知识与创新理论、交易费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簇群经济的实证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9.
产业簇群分类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簇群分类研究现状仍存在缺陷。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引入三个簇群划分变量——联结键、地域依赖和发展周期,建立三维簇群定位模型,详细论证了三个划分变量在簇群划分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实例检验模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开放条件下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后,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国家、产业、企业)研究竞争优势形成问题。本文从区域产业角度入手,分析了在开放条件下,促进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有成本优势,歧异优势,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区域产业簇群,政府支持这六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簇群优势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虎涛 《生产力研究》2003,(6):187-188,210
簇群是指在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的公司与机构的集合。簇群具有一种集体的竞争优势 ,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簇群的发展需要政府正确的引导 ,发展中国家在簇群形成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昆明市现代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进昆明市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是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昆明现代化进程,增强产业竞争力是关键。为此,应以科技发展为先导,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视产业簇群发展,强化产业群体的竞争力;重新定位昆明旅游业,重振旅游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说,通过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全力推进昆明向第二次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簇群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玉娟 《经济师》2006,(6):67-68
珠三角簇群经济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引擎。然而,目前珠三角产业簇群的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为促进其持续发展,须加大技术创新,强化外生型企业的根植性,深化企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簇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实现产业和城市的双重转型.产业转型的实质是企业自生能力的培育和提高,而城市转型才是经济转型的关键.只有率先开展城市转型,以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转型,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本文针对黑龙江东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难题,提出了黑龙江省东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四大策略,即以城市转型为先导、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保障、以企业自主竞争为依托和以构建产业簇群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发达地区产业簇群发展模式及推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发达地区产业簇群的发展模式可归纳为东莞模式——产业转移型(外向经济型);义乌模式——市场与成本优势推动型;宁波模式——品牌优势带动型;寿光模式——农业产业化型;新竹(我国台湾)模式——高新技术园区型。各种模式都有其特征,具有各自的推广前景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群簇企业“共生进化”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说共生理论始于生物学,揭示的是生物进化的途径,但自从这一理论的出现,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和共生模式就被很快引入到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本文从生物共生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分析了群簇企业“共生进化”的途径特征、途径选择和途径实现,从而为我国群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增强广东产业地区集群(簇群)创新力、竞争力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平 《经济前沿》2003,(4):11-14
一、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应当走产业地区集群(簇群)的路子。民营经济的经济规模≠产业地区集群(簇群),只有形成簇群经济体才能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产业地区集群(簇群)专业镇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有本质的不同,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也迥不相同。它完全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18.
国家文化距离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晖 《经济地理》2015,35(2):22-29
根据文化簇群理论,将31个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样本国家(地区)分成六个不同的文化簇群,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1995—2011年间中国与不同簇群内各国间文化距离之差对中国与它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不同簇群内各国间的文化距离对中国与它们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对不同簇群内各国的出口比进口更容易受到文化距离的影响;中国与不同簇群内各国间各文化维度上的距离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簇群差异,且影响方向不同。根据上述结论,将我国贸易伙伴国进一步细分为:不敏感型、出口敏感型、进口敏感型和双向敏感型,进而为我国新时期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企业集群现象在国际上备受到学界、产业以及政府决策部门高度重视,同时也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特征。而产业集聚中的“团簇效应”(Clustering),“是指某一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在选址上集中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这种效应建立在激励、关系以及学习的基础上”(波特,1998)。本文以广东阳江五金刀剪集群为实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阳江市五金刀剪集群目前的团簇效应,通过分析问题和实证检验,作者对广东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集聚中的团簇效应特征值进行了定义和检验,认为集群内的信任、合作以及集合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其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高低的重要维度,期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中国传统制造业提升集群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东北地区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和发展环境出发,分析了东北地区建设装备制造、石油石化、精品钢材和现代制药产业创新群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提出建设四大产业创新群的基本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