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庞君  李奕 《改革与战略》2009,25(2):159-161
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指雇佣双方对彼此责任的内隐期望,其最重要的维度是交易维度和关系维度。在“交易-关系”心理契约的维度中,更具差异性的是交易维度,而且作为实证研究交易维度更容易把握和量化,心里维度的破裂最后也是落脚到交易维度。交易维度的心理契约构建包括心理契约的形成、改变、破裂略及补救四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分析这四个循环过程及其动态特征,有利于交易维度的心理契约的缔结。  相似文献   

2.
在对苏州地区6家五星级酒店的286名员工进行心理契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酒店员工感知的组织责任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人际型责任、交易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员工责任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人际型责任、交易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即酒店员工心理契约由交易型契约、人际型契约、发展型契约三维结构构成。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外学者对员工流动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可拓学的基本理论,从员工与企业心理契约角度对员工流动进行了分类研究,分析了员工流失的原因,探讨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将心理契约的研究维度确定为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发展维度,并据此提出了降低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流动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权力转移进程加快,中美战略互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中美信任的衰退、流失将引发战略互信赤字,致使中美关系背负沉重的代价。在相互依赖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如何在信任与不信之间维持均衡?当双边信任恶化时可以依靠哪些约束性机制维持和修复双边信任?作者在梳理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关系型信任"的概念,从规制性、规范性和关系性三种维度理解复杂的信任内涵。双边信任作为一束关系,源于"礼尚往来"的互惠实践,信任维持的因果逻辑则以"关系性契约"为核心。关系契约的效力是内生的、过程性的,不依赖外在力量。一旦双方处于互惠关系中,为了维持长远利益,中美在危机面前宁愿克制对短期利益的追求,避免苛刻的交易影响双边关系大局,为彼此留下应对与回旋的空间。中关之间的正式保障制度是外化了的"关系",心照不宣的心理默契则是内化了的"关系"。理性契约、心理契约与关系契约三重约束互为一体,对动态的中美信任进行有效管理,这无疑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识型人才是一类特殊的群体,政治认同对知识型人才成功智力的成长存在着驱动作用。文章基于我国知识型人才的样本数据,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政治认同、心理契约优化和成功智力的内在关系,发现了政治认同对心理契约及心理智力的促进路径,从而为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启示。研究发现: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对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均存在着促进效应;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对分析型智力、创造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均存在着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组织行为学中心里契约的理论应用于电网企业的营销中,界定了概念的相应内涵,开发设计了相应的测度量表:然后借鉴ACSI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电网企业客户心理契约与满意度指数模型,并运用偏最小二乘(PLS)对测评模型进行检验和参数求解:最后根据测评结果得出模型是可信的,关系心理契约与交易心里契约对满意度都是有影响的,但关系心理契约对满意度的影响远高于交易心里契约对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郭放 《北方经济》2014,(10):79-80
正对内蒙古地区商业银行而言,核心员工流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心理契约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找出核心员工流失原因的研究视角。在对学术界有关心理契约理论及其违背的研究文献进行大量阅读和归纳分析后,本文采用被多数学者认可的三维度心理契约内容结构,结合访谈中了解到的有关情况,拟从物质激励维度、环境支持维度和发展空间维度三个层面的心理契约违背,来分析研究内蒙古地区商业银行核心员工流失的影响因素。一、物质激励维度的违背物质激励维度作为心理契约的首  相似文献   

8.
关系契约理论是法学家Macneil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的重在强调契约中的社会关系的理论,对于交易双方存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符合真实的契约形式,而在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起了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家族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文章将关系契约理论引入委托代理问题,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提出了家族企业的治理在纵向维度上应做到个体治理与集体治理相结合;横向维度上应做到约定履约与关系履约相互补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孟玉娟 《特区经济》2013,(2):218-220
企业并购会带来心理契约变动,如果企业不能与员工重新确立心理契约,则员工就会利用自身拥有的权利进行抵抗,从而增加企业的交易费用和合作成本,最终损害并购绩效。本文基于心理契约对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对交易型契约、平衡性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契约都缺乏足够的关心。最后,本文还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并购人力资源整合模式,以实现并购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探讨心理契约破裂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心理契约破裂对组织公平性、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影响;组织公平性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影响;组织公平性是心理契约破裂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缓冲变量,缓冲效用主要通过分配公平与信息公平两个因素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理契约反映了组织与员工之间关于责任和承诺的一种期望,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管理能有效激励员工增强工作满意感,发展组织承诺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文章将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内容入手,分析心理契约及心理契约违背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了在招聘、培训、职业生涯管理、激励、薪酬和绩效管理方面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员工心理契约是员工对自己与组织相互责任的理解与认知。文章从员工的视角出发,采用自行研制的问卷,对山东省的10家中小企业共550名员工进行了员工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员工心理契约的两个方面——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的研究,得出了其三维结构、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以及两者问的相互关系。最后,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契约理论发展演化与应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任重 《改革与战略》2010,26(8):180-182
文章首先研究契约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化历程,然后从交易属性的角度分析比较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模型假设条件及主要观点的异同,最后对契约理论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察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机制,认为交易成本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尤其"风险交易成本"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先分析了职工与企业就工资进行一对一协商交易成本过高,缺乏现实可行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单方提供工资合约的行政决定  相似文献   

15.
牟临杉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104-106
公平是心理契约建立与维系中的一个核心主题.文章在探讨心理契约公平特性以及失衡表现的基础上,从过程、相互关系、结果三个角度分析维护心理契约公平感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is overview presents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varied traditions within law and economics. One perspective considers what economics has to offer the law. This includes the microeconomic analytic framework based on self-interest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actions of consumers and firms (in traditional microeconomic analysis), voters and their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in public choice theory), common law and settlements, torts and injury law (the Chicago school of law and economics), and contract law (in neo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cost and agency issues).  相似文献   

17.
王芳  王平 《科技和产业》2008,8(10):41-44
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间关于双方责任的主观心理约定,是组织行为强有力的决定因素。心理契约重建的失败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诸多因素制约着被并购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重建。并购企业应该突破思维误区,因循有效路径推进新员工心理契约的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8.
We study the tenancy contract choice and its impact on productivity in the prewar Japanese agriculture, where a unique contractual form, the rent-reduction contract, was predominant. Theoretically, this contract is more efficient than share tenancy or fixed-rent contract in terms of provision of incentives and risk-sharing, and thu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y such an efficient contract was uncommon outside Japan. We argue that transaction costs on the execution of rent reduction were the key element in the adoption of this contract. In prewar Japan, local communities played some role in governing the process of rent reduction and mitigated such costs. Thus the study proposes transaction costs and institutions as additional determinant of tenancy contract choice. We also find that higher prevalence of tenancy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average rice yield at the prefectural level and such correlation was stronger in prefectures with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share tena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