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增级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现有的担保、保险体系存在较大缺陷,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仍然蕴涵巨大风险。为提高MBS产品的信用等级以推动我国MBS市场的建立,我国必须积极探索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增级发展模式。在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担保、保险体系之前,MBS的信用增级主要应该采取内部信用增级模式。同时,我国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型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担保、保险体系,以进一步为MBS提供外部信用增级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及担保债务权证(CDO)。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三类:优级贷款市场、次优级贷款市场及次级贷款市场。同时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市场,二级市场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为了回收流动性,将住房抵押贷款出售给房利美和房地美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将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发行MBS。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MBS又连同其他资产被重新打包,发行CDO。本文还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下简称MB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创新之一,目前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了解国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情况,对我国下一步开展MBS业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供给障碍和需求障碍,以及相关法律、会计和税收、评估中介制度因素的制约后得出: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行时机尚不成熟,当前工作的重点应是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起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自70年代在美国出现后,20多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许多欧洲国家、日本、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纷纷建立并发展了这一新的住房金融形式,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研究也方兴未艾,许多理论界及实践界人士认为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6.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Housing Mortgage-Backed Security,简称MBS)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产物,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MBS是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种类,也是此后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品种。我国首只规范的MBS——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于三年前成功发行,标志着我国  相似文献   

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发行利率空间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行利率环境,并对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发行利率空间进行了设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住房公积金贷款不适宜进行证券化、以个人住房贷款为支持的MBS中长期品种第九次降息前要略多于降息后、政府减免MBS利息所得税将对证券化成功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几个金融监管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证券化中的机构监管制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循序渐进地推进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逐步放松机构投资者对MBS证券投资的限制、进一步改革证券交易结构模式,从而在确保金融安全前提下,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刘超 《金卡工程》2010,14(3):306-307
近几年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备受我国学界和业界瞩目的金融创新品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始于2006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无疑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给刚刚起步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敲响了警钟,住房抵押证券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为此,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制度的根本,研究其在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促进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健康发展,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Housing Mortgage-Backed Security,简称MBS)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产物,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MBS是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种类,也是此后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品种。我国首只规范的MBS——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于三年前成功发行,标志着我国  相似文献   

11.
聂冰 《会计师》2008,(8):25-2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既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创新之一,也是房地产创新的动力,目前其已成为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本文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住房贷款抵押业务的经济功能,并提出了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已经开始在我国出现。从国际范围内来看,MBS发展已较为成熟,但在我国的经济、法律环境下,MBS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风险。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MBS的风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其实质是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当前,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任重而道远,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虽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具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外 部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必须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各种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袁靖 《福建金融》2007,(6):39-4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影响最为深远的金融创新之一。本文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入手,探讨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设计及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热点,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在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同时要注意到其存在的风险,采取一定方法予以防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是以住房抵押贷款这种信贷资产为基础,以借款人对贷款所偿付的本息作为支撑,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一般是可流通债券)的过程。目前,美国超过半数的住房抵押贷款实现了证券化,2003年末其住房抵押证券余额为5.3万亿美元,占美国整个债券市场规模的24.2%,是债券市场的最大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凯 《福建金融》2003,(12):40-42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需求量和实际发放量迅速增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不可否认,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障碍。本文在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民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试点方案进入上报程序,以MBS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已成为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法律体系和制度环境的现实制约,使得MBS这一创新性的金融制度安排真正落地中国尚需时日。文章理性地分析目前我国全面推行MBS的制约因素,提出当前应着眼于MBS的金融内涵,在尽快完善经济、法律和制度等环境要素的同时,可在有内部规则和内控制度的前提下先启动试点,在产品运行中总结经验,为全面实施MBS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探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我国住房金融未来主要模式的必然性,并进一步指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启动阶段必然是一场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王勉  张玲娜 《福建金融》2004,(10):45-47
随着人民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试点方案进入上报程序,以MBS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已成为我国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法律体系和制度环境的现实制约,使得MBS这一创新性的金融制度安排真正落地中国尚需时日。章理性地分析目前我国全面推行MBS的制约因素,提出当前应着眼于MBS的金融内涵,在尽快完善经济、法律和制度等环境要素的同时,可在有内部规则和内控制度的前提下先启动试点,在产品运行中总结经验.为全面实施MBS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