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科技作为数字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对于实体经济下的微观企业经营发展有着密切影响.本文以生命周期为视角,利用2011-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以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起着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作用效果较为显著,而衰退期的作用效果不明显.金融科技通过缓释融资约束与降低融资成本、加大研发投入与提高创新产出两个机制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金融科技政策支持体系的优化和不同类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化激励提供了实证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夯实乡村振兴之产业基础,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而企业自身发展存在金融需求。本文匹配1998—2015年中国农业企业数据与金融许可证信息,探究银行业竞争对农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提升了农业企业生产率,考虑测量误差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银行业竞争通过促进贷款可得性来提高农业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分析显示,银行业竞争对中小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大企业,对老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新企业,对民营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同时,企业的资产规模、流动资产、资本密集度、负债水平等对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为优化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及其结构指数(金融中介发展指数和股票市场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研发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能够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的提高;但金融中介发展的作用显著高于股票市场发展,且金融发展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作用和研发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改善我国金融约束政策环境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普惠金融是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使用SFA-Malmquist效率测度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31个省份2007-2017年的普惠金融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研发投入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了普惠金融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 发现:普惠金融通过缓解企业研发创新融资约束、释放创新活力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发投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这一分解因子上.进一步研究表明,该中介效应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中国西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模式有深远的影响,因而金融科技是银行在企业信贷市场竞争中破局的关键。利用2013—2021年银行金融科技专利数据、上市公司借款数据以及商业银行的地理信息,系统地评估了金融科技发展对真实银行业竞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剧了银行业竞争,并拓宽了企业信贷的多元化渠道。机制分析表明,银行金融科技是通过扩大银企借贷距离的方式加剧银行业竞争的,且这一机制在金融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竞争的促进作用在融资约束高、市场关注不足以及数字化转型领先的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即银行金融科技有效提高了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均有助于改善信贷市场的竞争环境。因此,应当重视金融科技赋能效应对银行业竞争格局的新影响,规范稳妥地推进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无序竞争,持续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贺炎林  刘克富 《技术经济》2023,42(4):185-199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银行信贷融资是其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但目前过低的融资规模制约了其缓解融资难的有效发挥,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难点。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否对解决该难点有所助益?本文以2011—2020年新三板企业为样本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能显著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资源获取,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商业信用融资以及加剧银行业竞争等渠道显著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取;(3)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信贷获取的促进作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信用环境较差地区、中西部地区、融资约束较高、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以及抵押能力较弱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4)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降低借贷成本;相对于短信贷期限结构企业,金融科技对于长信贷期限结构企业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金融科技的长尾效应和普惠性,也为中小微企业获取更多信贷资源,缓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财政透明是财政公平与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2013-2020年地级市层面财政透明度数据和A股上市公司企业经营数据,考察了财政透明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透明对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对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强。但是,金融市场化程度在财政透明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中有负向调节效应。机制分析表明,财政透明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政策层面应该加强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着力打造“阳光政府”,加强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引领作用,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从而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2):121-128
银行业对外开放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也可以引入外部竞争,通过鲶鱼效应促进本国银行业提升经营效率。以62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量化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并通过分组回归的方法检验影响程度的异质性。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越高,银行业竞争度反而越低;分组回归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会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不同。对于中、低收入国家而言,外资银行的数量与资产占比提升会显著降低银行业市场竞争度;而对于高收入国家,则会显著提升银行业市场竞争度。因此,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应与东道国银行业发展水平相匹配,既要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提升东道国银行业竞争度,同时也要维护东道国金融自主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全样本数据探讨了作为创新和知识溢出微观主体的高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通过ArcGIS测算了2007-2015年上市公司所在地周边全部高校数量,并以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发明专利衡量企业创新水平,利用Anselin et al(2000)的KPF方程,采用双聚类OLS检验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和有效创新产出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知识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地理邻近性特征,而行政边界关联影响较弱;第三,高校知识溢出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提升员工和管理层人力资本,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一步研究表明,空间异质性、高校异质性、企业异质性、中心城市集聚效应、高铁开通等因素导致高校知识溢出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半导体企业经营增长问题,依据创新空间理论,运用逐步回归和后向回归方法,基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CSRC)2004—2019年半导体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构建多元完全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创新空间,技术投入、地理区域、所有者背景、经营年限和融资负债对经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碳排放、金融市场化、政府效率、技术投入和融资负债对经营增长表现为非直线性U型趋势;创新空间对技术投入影响经营增长的效益具有正向放大作用;韩国三星投资空间选择关注半导体生产所需的稀缺性资源获取.  相似文献   

11.
以2010-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区分政府补助方式,实证分析政府研发补助和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正相关作用,且随着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政府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起到间接正向作用;企业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绩效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根据企业成长性对样本进行分组,进一步发现政府研发补助对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低成长性企业无显著影响;政府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高成长性企业的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9—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及企业高管研发背景和政治关联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中国上市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十分明显,这种效应存在异质性;第二,高管研发背景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该作用在弱融资约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加明显;第三,高管政治关联会加强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种负面影响在强融资约束企业、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避免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2010-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区分政府补助方式,实证分析政府研发补助和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正相关作用,且随着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政府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起到间接正向作用;企业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绩效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根据企业成长性对样本进行分组,进一步发现政府研发补助对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低成长性企业无显著影响;政府非研发补助对企业经营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高成长性企业的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金融功能视角在对区域金融产业集聚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8 ~2008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总体及分组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增长;高研发强度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比低研发强度企业更易受到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对低资助强度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作用比高资助强度企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就不同来源金融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内源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高成长性企业表现尤为显著;②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研发投入负相关,且资产负债率负向调节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应适度控制债权融资水平,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动机,并有效发挥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③风险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医药企业着重研发投入和销售投入的经营特点出发,以2010-2013年我国100家医药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研发投入、销售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小企业,而小企业销售投入对于经营业绩的贡献显著地高于大企业,因此大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入,而小企业更有动力在销售活动中增加投入.本文还发现,在控制了研发投入、销售投入和企业规模的影响后,大企业经营业绩仍显著地高于小企业.因此通过医药企业整合促进更多和更大规模的大企业的出现可以更好地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4~2013年沪、深两市A股非国有企业为样本,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分析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考察在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宏观金融环境下,该作用机制的效果与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显著缓解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非国有企业或货币政策宽松阶段,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削弱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方面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企业创新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在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主要着眼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及企业异质性差异,通过以创新程度较高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且发挥促进作用的主要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第二,研发投入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关系中发挥着完全中介效应;第三,企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差异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这种正向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小规模企业中比大规模企业中更为明显,在非国有企业中比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理论剖析融资约束如何影响成本加成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14-2019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对于成本加成具有显著抑制效应,而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缓解融资约束对于成本加成的抑制效应,这一结果在控制了内生性影响以及替换变量的稳健性结果中依然成立。针对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以及产业类型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政策发挥的调节作用更大。究其影响机制,融资约束主要经由抑制研发投入增加的渠道对成本加成产生负向影响,而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能够正向调节融资约束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进而起到缓解融资约束对成本加成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基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研发投入、地区市场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地区市场异质性在研发投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上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市场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地区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显著负向影响;地区市场规模在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上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地区市场竞争程度也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