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卫汉青 《中关村》2008,(11):9-9
中关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纵然有百种解读,一言以蔽之日:“创新文化引领中关村前进”!我们高兴地向读者报告,在北京市文联、中关村管委会、中共海淀区委和区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艺术中关村”博览会即将面世。“艺术中关村”,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形象地展示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艺术地反映中关村开拓创新20年的发展道路,热情地描绘中关村的精神风貌。“艺术中关村”是为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企业与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而打造的一场别开生面、卓尔不群的艺术博览会。  相似文献   

2.
萧惑之 《中关村》2009,(1):100-103
权当序言在《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主编的《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有“中关村第一村民”雅号的纪世瀛先生,热情洋溢地振臂高呼“中关村精神万岁”!博得长久的雷鸣般掌声。2008年5月中,汉青社长拿来纪先生关于论述中关村发展的长篇文章,我作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3.
创新与发展     
斗转星移。转瞬间,迎来了《中关村》杂志创刊5周年。正像当年笔者在创刊词中所说,《中关村》与中关村同名,《中关村》是中关村的窗口。中关村人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更新观念,勇于实践,  相似文献   

4.
马文良  CFP 《中关村》2006,(9):68-70
八载风雨兼程,第九届中关村电脑节帷幕已经缓缓拉开。如今中关村电脑节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年度盛会,它是海淀中关村向世界传递信息的窗口,是海淀中关村走向国际化的桥梁。它已经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品牌,成长为海淀中关村的一张重要“名片”。随着九月的来临,我们又将迎来新一届的中关村电脑节,中关村电脑节正在展现出它勃勃的生机。“创新”飞扬中关村“中关村创新”是历届电脑节的灵魂,第九届电脑节亦是如此。今年电脑节一切活动设计都是源自“中关村创新”,在“创新、和谐、卓越”的主题下重点围绕“中关村…  相似文献   

5.
本期《中关村》杂志,主打内容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二届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评选活动”,以及39位候选人群英谱。尽管他们只能有20人当选,但作为中关村上万家高科技企业、40万创业者的代表,他们无疑是中关村乃至中国的知识英雄!因为他们代表了拼搏,代表了效率,代表了创新,不然中关村何以在短短20年就能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发展为“世界八大文化圣地”之一,每年以接近翻番的速度扶摇直上!?两年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举办了第一届“双优”评选活动,评选出了柳传志、段永基、陆致成、张兆东、王文京、杨元庆、刘迎建等20位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的名字,已被永远铭刻在中关村科技园内一面黑色大理石砌成的文化碑墙上!  相似文献   

6.
《中关村》2008,(10):44-47
从电子城的兴起到中关村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从若干“中关村第一”到“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从创业者到企业家,中关村的20年,也是这些“创新英雄”拼搏的20年,更是中关村品牌的20年!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14,(4):18-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发展的重要讲话,在中关村引起强烈反响,中关村立即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座谈会,来自中关村的知名企业界家、投资人、学者和京津冀节点城市的领导同志,就率先实现创新驱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畅谈思路;就率先实现“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交流。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认为,区域创新合作有“四个”要点:一是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06,(7)
中关村是世界新“文化圣地”和中国综合改革实验区,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值此中关村科技园“五年上台阶”之际,为了充分体现中关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美好未来,特举办此次“中关村印象”国际摄影大赛活动主题:用纪实手法描写中关村的诞生、发展、成长的足迹,  相似文献   

9.
张越 《中关村》2013,(5):68-70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让来自中国创新的发源地的‘中关村人’想到了“中关村梦”,也让中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的聚集地中关村软件园想到了它的“产业梦”。从2010年到2013年,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从第一个十年跨入到第二个十年。在这个跨越的过程中,中关村软件园也从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市场孵化器,转向到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10.
资讯     
《中关村》2014,(4):82-83
郭金龙“四点建议”促中关村改革新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关村在新的发展阶段还要做些什么?3月20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座谈。他希望中关村努力在科技创新上由“跟跑者”、“同行者”变为“领跑者”,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11.
对话王德禄     
王德禄 《中关村》2011,(4):44-44
《中关村》:“1+6”政策中提到的“1”,是指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包含哪些内容?如何驱动中关村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凤桐 《中关村》2010,(6):83-83
三年前,《中关村创新谱》问世,曾引起热烈反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把中关村称之为“中国未来的动力引擎”,这部书稿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新英雄”。书中记录了中国创新创业的先锋,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到王文京、杨元庆、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51位“知识英雄”,尽管他们创业的道路崎岖不同,但都来自于中关村。都是秉承“创新”理念,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书写了中关村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在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卷。  相似文献   

13.
咖啡流淌     
韩永飞 《中关村》2008,(10):128-129
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形成了中关村的规模,也形成了咖啡厅馆的分布。人们呼唤的第三次思想解放,应使中关村成为世界的排头,中关村的咖啡也会香迷世界。  相似文献   

14.
陈莎 《中关村》2008,(8):52-53
“中关村赢街”:“街”意味着聚集和影响力,“赢街”聚集了最有发展潜力和资本意识的企业,“中关村赢街”是一种创新的投融资和商务促进形式,把产品市场中的“广交会”形式引入资本领域。独特的“中关村赢街”紧紧围绕中关村,聚集资本界多种资源、提升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帮助企业结交商业和资本伙伴,科学融资、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5.
王畅  张勇 《中关村》2005,(6):42-53
论坛缘起:卫汉青(《中关村》杂志社社长):非常感谢大家光临《中关村》杂志“地产与科技”论坛。中关村凭借着科技创新确定了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目前,房地产是个热点问题。科技中有地产,地产中有科技。如何提高中关村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与地产的和谐发展,化解地产对科技企业的不利影响,使中关村地产能支持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今天我们邀请了诸位领导、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共聚一堂,就科技与地产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希望大家能够冷静面对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相应的对策,谢谢!实现中关村地产与科…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近来多了一些咖啡馆、会所、俱乐部。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关村咖啡馆的咖啡,会所的茶,飘出了浓浓的创业、创新的味道。本期杂志“封面故事”说的就是这一话题。3年前也是这个莺飞草长的4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国内外人士称为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一个里程碑。3年过去了,科技能否引领转型?创新能否驱动中国?路途漫漫,关山重重。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中关村,中关村人深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7,(1):121-121
中关村需要《中关村》我是在市里的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中关村》杂志的,在那么多的杂志中看到“中关村”三个字感到无比兴奋。杂志大开本、大气魄,内容可读性强,尤其封面设计非常好,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感觉。在我看来,中关村确实需要这样一本关注“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的新  相似文献   

18.
夏颖奇 《中关村》2008,(6):37-37
中关村现在地域面积232平方公里,高科技2企业已经达到了两万家,在中关村这块土地上,我们有很多的大学,国际级的重点大学有30多所,加上普通大学大约70所,国家级研究院、研究所、工程中心有200多个,中关村到现在为止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07家,所以这是中关村的内涵。很多外国人或者是来宾,包括中关村人也经常问到,中关村究竟是什么?过去的20年,中关村是中国的创新中心,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中关村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年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正伴着和谐的钟声向我们姗姗走来。今年,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近几百年来,真正改变和推进中国的,或许就是邓小平先生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件事情,因为它的确让大多数中国人富了起来。在继续进行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关村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二十年来,中关村圆满地完成了“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和“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用辉煌的业绩铺就科技创新强国之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关村必须“又好又快地永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造辉煌!  相似文献   

20.
纪世瀛 《中关村》2004,(9):28-29
一个世纪性话题可以预言:“中关村”将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自从推出“中关村”概念之后,就吸引了中外仁人志士的目光,引发了一代人的不断思考。从80年代初中关村迸发第一颗火花,以陈春先为代表的“华夏人”提出中关村新技术扩散区到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在不断的升华,在腾飞,对中关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路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一个话题:中关村的战略定位。毫无疑问,中关村的战略定位是个极其重要、无法回避的话题,甚至可以说它决定着中关村的命运和未来。在今天中关村“二次创业”甚至有人称作“三次创业”的时刻,再谈中关村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