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7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显然,这是央行为了巩固2006年紧缩货币政策的调控成果,以进一步控制银行流动性过剩。这同时也是央行自2006年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个百分点,达到9.5%。除此之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表现在,2006年央行不仅大量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还两次上调贷款利率,一次上调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2.
数字     
央行票据发行总量近三期达6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8月18日表示,为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稳定,8月19日将贴现发行2003年第三十二期、第三十三期、第三十四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600亿元。第三十二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为300亿元,期限3个月。第三十三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为150亿元,期限6个月。第三十四期央行票据发行量为150亿元,期限1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提高到7%。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  相似文献   

3.
一周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2011,(8):12-13
存款准备金率再上调2月24日起,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去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上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仅36天。据估算,此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左  相似文献   

4.
月度事件     
《新财经》2007,(11):19-19
央行10月新政缓解流动性过剩为了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今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3%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达到近年历史高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5.
央行再收缰     
央行再提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回收流动性,却让股市和房市感到阵阵凉意。面对2011年首周超预期的信贷量,央行再度出手。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央行第一次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2010年,央行已经  相似文献   

6.
焦点     
《上海国资》2015,(2):10-11
央行时隔三年再降准在春节前流动性紧张以及经济形势在1月不理想的情况下,央行通过降准释放6000亿的流动性,持续已久的降准预期终于落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为平滑春节前流动性波动,央行先后重启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9月至201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达到38次之多,其中上调32次,下调6次。中国人民银行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本文认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降低货币乘数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对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起到收缩作用。本文最后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未来走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央行于11月10日宣布,自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在这一个月内采取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体现出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和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容忍度的视角出发,利用参数法和神经网络模型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央行近年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以及回收货币流动性。在不考虑银行容忍度下,参数模型给出的目标存款准备金率为23%,而在考虑了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后,根据神经网络模型得出2011年上半年合理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为21.34%,与当前21.5%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相符。说明央行在货币调控时考虑到了银行的容忍度,是符合宏观审慎性原则的。而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仍旧存在上调的区间与上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资讯     
《上海国资》2011,(1):74
央行拟建立新信贷管理体制2010年12月,央行拟建立新的信贷管理体制。如果该举措得以实施,意味着央行可能不再设定信贷目标,而是根据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动态拨备率存贷比指标来指导信贷投放。窗口指导、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等工具的使用将更加频繁。央行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2011年1月起,央行正着力推进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改革。据悉,央行已制定一套规范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与法定存款准备金都存放在中央银行的特定账户上。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决定了中央银行可以依托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行为。本文着眼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实施的动态过程,通过整理2011—2018年20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tem-GMM)方法进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估计,考察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大型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冲击与影响,实证研究证实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行为会产生显著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对不同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抑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差异,但是对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发改委:通胀宽容度从3%调高至4%。 2010年12月10日晚七时,人们期待中的央行人民币存款加息,并没有如期而止,只等到了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于是,人民币负利率时代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3.
李明康 《特区经济》2014,(5):125-126
自2003年我国中央银行票据开始登上公开市场的舞台,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流工具之一。本文主要从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作用、我国流动性过剩、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央行票据所承担的新的政策职能的角度来说明因为我国所处特殊经济金融的环境,央行票据作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中长期工具,具有可持续性。最后本文还对完善央行票据制度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系统平稳运行有着显著影响,而近年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文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符合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实际的统计模型,并对2011下半年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趋势进行统计预测,保守估计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至多出现三次调整机会,时间分别为2011年9月、11月和12月,上调空间预计达到23%。  相似文献   

15.
China has a dual-track interest-rate system: bank deposit and lending rates are regulated while money and bond rates are market-determined. The central bank also imposes an indicative target, which may not be binding at all times, for total credit in the banking system. We develop and calibrate a theoretical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dual-track interest rates and a juxtaposition of price- and quantity-based policy instruments. We show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to market interest rates,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indicative credit target in the banking system, ultimately are the means by which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the real economy. The model shows that market interest rates are most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benchmark deposit interest rates, significantly 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the reserve requirements, but not particularly reactive to open market operations. These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verified and supported by both linear and GARCH models using daily money and bond market data. Overal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elp us to understand why the central bank conducts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the way it do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price and quantitative instruments with differing degrees of potency in terms of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ost of credit.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分析了2010年以来宏观调控背景下令人迷惑的七大金融问题,包括高法定准备金率是否有上限、巨量货币供应如何形成、超额储备是否是战略选择、高物价与房价为何难逆转、信贷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私募股权投资为何热衷于IPO退出、利率与汇率因何纠结中央银行等。通过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未观测金融活动的影响,从结构角度分析未观测金融存在的必然性,进而揭示未观测金融的规模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规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流动性因素的货币信贷模型,以研究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信贷的动态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的相关季度数据,构建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贷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中国信贷调控的影响与理论模型分析得到的动态影响机制比较一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债券利率在调控信贷中的作用在2010年后出现失效的现象。建议中国在调控信贷方面还应以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综合手段为主。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以同业业务为主的非存款负债以及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大大弱化了货币乘数论的有效性,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本文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研究货币乘数论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对于央行能否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这一点,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论据都不充分。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同业负债、理财业务以及出售持有债券获得流动性支持等外部融资渠道的存在,商业银行贷款并不一定受到存款约束,导致传统的货币乘数论失效。在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降低的前提下,我国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央行只有对商业银行等主体的放贷行为和货币创造能力实施有效控制,货币政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