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深基坑工程建设时会对周边建筑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更加深入及准确地分析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自身结构变形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变形规律,依托成都30号线玉石站狭长深基坑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仿真和现场全过程监测手段系统研究基坑开挖对自身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邻近建筑物深基坑开挖需要提高变形控制标准以降低施工期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建筑物旁侧注浆加固一方面降低了施工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另一方面也减小了基坑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及周边地表沉降;通过对建筑物沉降进行全过程监测结果表明建筑物变形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这与前期注浆抬升及后期未及时跟进注浆联系紧密。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沉降控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按地面建筑物沉降、地面沉降变形的不同要求对沉降控制问题作出分析,给出了相关的控制基准经验公式,结合南京地铁鼓楼-玄武门隧道暗挖区间具体情况,对浅埋暗挖隧道地表、建筑沉降进行细致监测,并根据现场实测数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阐述在设计及施工浅埋暗挖地铁隧道时应注意的事项,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赵思佳  陈刚 《魅力中国》2014,(1):275-275
针对建筑物出现的变形问题,提出在现有建筑物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在MTALAB的语言环境下,建立GM(1,1)模型,来预测该建筑物的沉降量。分析结果表明,把灰色GM(1,1)模型和MATLAB结合起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建筑物沉降预测结果和较高的预测精度,结合灰色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的优点,提出灰色-时序组合模型进行建筑物沉降预测的方法,有效克服了单一模型预测精度低的缺点。以某工程实例沉降观测数据作为原始建模分析数据,通过对灰色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及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灰色-时序组合模型预测的沉降值更接近实测值,预测的精度比单一模型更高,具有一定适用性,有利于高层建筑物的沉降预测、预警,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沉降观测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乃至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技术资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建筑质量,更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但在我们日常施工或使用中,却往往被忽视。现就沉降观测存在问题和处理作一浅析,并对影响沉降观测精度的因素和如何提高观测精度作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如果不进行处理,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危及建筑物及人身安全。为此,需要从建设设计、结构设计、基础设计以及施工等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控制不均匀沉降,确保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7.
盾构法施工是地铁施工常见的施工方法,在城市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穿越建筑物。南昌轨道交通4号线桃苑站—绳金塔站区间盾构上软下硬地层近距离下穿建筑物群,周边地质环境复杂,周边环境复杂,盾构区域内存在着大量建筑物的浅基础,保证盾构施工顺利进行以及建筑物群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为了盾构施工顺利进行以及保证建筑物群安全,文章将控制推进速度控制在3~4 cm/min;对渣土进行改良实验,采用最优的泡沫配比;控制盾构姿态以及同步注浆等施工技术;监测显示建筑物最大沉降仅2.1 mm,沉降很小,对建筑物安全无影响。文章的初步性结论对以后南昌地区的地铁盾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阎玉科  赵向方 《辽宁经济》2009,(11):102-102
在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使建筑物产生变形。变形在一定限度内应视为正常现象,超出规定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施工和正常使用。如果变形严重的话,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必须对其进行监视观测,即变形观测。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沿线隧道等采用无中隔墙连拱隧道设计,为保证施工安全,基于远程无人实时监测技术,构建隧道施工智能监测系统,采集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数据,分析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单洞法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变形特点.结果表明:采用隧道智能实时监测系统,通过远程数据的采集和传送,可实现隧道长期无人监测,对施工风险进行良好把控;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随时间推移分为急剧变化、缓慢变化、趋于平稳3个阶段;各监测断面拱顶沉降值和收敛变形值相差不大,最大变形量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在隧道变形智能化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结合路基沉降变形的特点,探讨了双曲线法对无碴轨道路基沉降预测的适用性。研究成果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的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