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它的本质是一种对国家资源的再分配。而C2C电子商务作为网络交易中的主流模式,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税收征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本文从国内外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现状出发,以现行税制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C2C电子商务的可税性进行探究,以完善我国的税收征管,促使C2C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沁 《商场现代化》2009,(17):87-88
C2C模式的网上交易在我国似乎还没有纳税的记录,法律法规也没有相关的规定明确其应该纳税,但是根据现行的相关税法,C2C模式的网上交易的卖家仍是需要和实体店的卖家一样依法纳税,网上开店不能成为避税漏税的地方,这是违反现行法律的,也是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的。从现实来看,要求以往根本没交过税的网上开店的店家纳税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所以应当尽快地完善C2C网上交易的征税纳税制度。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发展贡献颇大,但其中也隐藏着严峻的问题,即电子商务在C2C交易模式下的税款征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立足于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从税收原则和他国经验两个角度出发,对完善电子商务税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易额越来越大,对C2C电子商务模式征税受到各方关注。事实上,税法为C2C电子商务征税提供了法律依据;税收公平原则也要求对C2C网店进行征税;为了规范网购市场,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对C2C网店征税亦是必然发展结果。我国建立C2C网店的纳税模式,宜减免小微网店税负;科学制定C2C网络交易税征收法规和方法;规范网络发票流程,实行委托网络交易平台代扣代缴税款制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C2C网店的征税问题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对其是否征税、如何征收等问题的激烈讨论,但现行税法在网络交易领域的空白,使C2C(个人对个人)模式的交易者长期处于“免税”状态,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调研表明,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对其免税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应该尽快完善C2C模式网上交易的税收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C2C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在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传统贸易模式下的税收规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在研究C2C电子商务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对C2C电子商务征税的影响进行经济学分析,从税收原则、立法、监管和监察四个角度提出构建C2C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应用,聚美优品、京东、阿里巴巴陆续上市,电商市场逐步趋于稳定,以互联网为生存培养基的电子商务受到大量网民的青睐和关注,其中市场占有率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C2C电子商务极大地考验了我国传统税收体制和征税方式。故本文通过数据分析C2C电商现状和征税必要性,结合我国近几年对网络商品交易的改进和传统报税环节的跟进,详述我国C2C电商在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互联网使用人数也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应用产品的兴起,在一系列互联网应用中,网络贸易产生的时间比较靠后,但也是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应用,其中以淘宝网、易趣网为主的C2C网络贸易占据了我国网络贸易的市场。网络贸易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作为一种交易模式,政府有权利对其征税,但是对网络贸易实行税收,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税收制度都要做出修改,来适应网络交易的交易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中国C2C网络贸易税收问题,并论述了C2C网络贸易对我国税收制定的影响、意义以及税收制定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现行政策可行和交易代表性的B2C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为研究重点,分析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现行税务机关对于电子商务的实际征管方法(如:发票管理、税源控制),并依据税制比较和税收征管的实际操作难易对现行税收实务进行评估和验证,分析现行电子商务给传统征管制度带来的冲击,并以全面"营改增"和跨境电商征税的改革为背景,提出合理的税收征管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小双 《商业会计》2015,(14):74-76
2014年阿里巴巴的上市进一步见证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研究再次提上日程。目前,C2C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是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工作的重大难题。本文立足信息不对称理论,针对C2C税收征管中税务机关与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优化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质量、运用大数据等措施,实现C2C税收征管由信息不对称趋向信息对称。  相似文献   

11.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然而目前该税种存在逆向调节趋势明显、分类征收模式导致总体累进性下降、费用扣除标准内外有别、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缺乏完备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问题,不利于实现公平分配,亟需完善。总结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于强调纳税人利益至上原则、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以及人性化的税收设计理念。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制需要从采用混合所得税制、科学设置课税单位和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设置累进税率、将资本利得纳入征税范围、推动个人隐性收入显性化等方面入手,并做好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物业税税制改革的制度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不动产资源日益丰厚,物业税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虽然目前人们已注意到,不合时宜的税制设计及薄弱的征管机制是物业税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但现实却是改革步履维艰。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土地出让金、高房价等外在因素左右,而确保物业税制改革成功的制度环境(有效的配套制度)的缺失才是真正原因。主要体现在:不清晰的产权环境导致物业税制形成发展缺失法律基础;不规范财政分权导致物业税发展缺失财政体制基础;地方政府治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物业税制改革缺失政治基础。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现行物业税制改革的制度环境即影响现行税制的潜在因素,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物业税制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区"所得基本税额条例"的第12条第1项第1款自2010年1月1日起生效,确立了属地兼属人的混合税收管辖原则,使得海峡两岸税收管辖权的冲突问题凸显,也为构造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契机。中国大陆开征的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和台湾地区开征的综合所得税与营利事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绝大部分重合,这就使得海峡两岸对所得双重征税存在很大的可能及避免之必要。两岸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法律制度,包括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单边抵免规则和两岸短期内必须谈签的双边税收安排。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未实现其功能定位,并且还存在税制体系不调,收缴申报征管工作薄弱,重复征税等问题。因此改革应在混合型个人所得税制总体框架下,扩大征税范围,调整优化税率结构,规范费用扣除,减轻投资所得重复征税;并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全国税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明显提高,个人所得税存在着分类所得税制设计不合理,费用扣除标准过低、课税范围狭窄、税率结构复杂等弊端。应采取实行混合所得税税制模式、健全费用扣除制度、拓宽税基、简化税制结构等措施,以实现“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的立法原则。  相似文献   

16.
流程再造理论作为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在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实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介绍流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我国税收征管的启示,提出了简并优化流程节点,归并重组税务机关职能部门和增强纳税服务意识的建议,以促进税收信息化的发展,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以其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而得到迅猛发展,个体税收占整个税收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相对于个体经济的发展态势而言,现行个体税收征管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高个体税收征管水平已经成为税务部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制定出符合个体工商户实际税收征管的措施,才能发挥它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入世后,我国贸易税收政策的功能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定和调整。本文通过分析关税、出口退税、反倾销税三大贸易税收政策的主要功能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我国入世后贸易税收政策功能调整的战略方向及措施:应强化关税产业保护功能,弱化财政收入功能;应以“走出去”战略为依据,真正发挥出口退税制度的保护产业和鼓励出口的基本功能;应发挥经济比较优势,加强国际分工合作,避免反倾销税成为过度产业保护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对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政策从宏观和微观上影响银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银行税制存在税负偏重、结构简单等突出问题。应降低银行业营业税税率、统一内外资银行税收负担、完善新型金融产品税收制度并增强税收的导向性,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