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纵观西方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的重心相应地发生阶段性的转移,这不是人为的或偶然的。其大致的路径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部的“生产”;20世纪6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向企业外部的“市场”转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又转移到企业内部的“理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管理的重心是“战略”。西方企业管理重心转移路径的规律性对我国企业成长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由物流的供方、需方之外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其内容包括物流策略、系统开发、电子资料交换、货物运输、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谈判与支付等。第三方物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传入我国,并且日渐成为我国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宠儿,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然而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一个有优势,也有劣势,有机遇,也有威胁的充满挑战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3.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兴起的一个新兴领域,起初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出现,随后迅速扩展到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经过20多年的发展,IRM作为一个专业与学科的地位已基本确定。它使信息管理摆脱了过去单纯依靠技术因素的观点,以一种全新的、综合的、系统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逐步成为管理科学中独立的领域。我国对IRM的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也取得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到今天,一部分收入较高的人群越来越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特别是食品的安全性,因为大家认识到比钱更重要的是健康。随着大量化学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食品污染和品质下降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最早是由英国真菌学家Howard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60-7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球约有140多个国家发展有机农业,从事有机耕作的面积约为2300万公顷。我国有机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目前通过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的基地面积约为30万公顷。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将是21世纪我国食品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伴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我国的管理会计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我国众多的学者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民营企业文化培育中的十一个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被引进我国企业管理中以来,很多民营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当我们欣喜地看到其成绩的时候,也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其发展中的不足,因为从绝对数上来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镇企业》2010,(9):91-96
<正>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于60年代,鼎盛于70年代,80年代出现严重萎缩。从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道路,采取"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办法,尝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相似文献   

8.
任何企业都有它特有的企业文化,只不过有的企业有意识地提炼、总结、培育、创新发展了自身的文化,而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发展。管理学界对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例如著名的霍桑实验揭示了工作中员工的情感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美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日本企业取代时,引起了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研究,认为日本企业具有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因,从而使企业文化在西方理论界和企业界迅速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所属的企业(简称“校办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创办初期一般规模较小,其主要目的是为高校提供科研、实验场所。随着社会主动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校办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校办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增强了高校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宏基再造的背景台湾宏基是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一家电脑硬件生产和经营公司。到20世纪80年代末,宏基电脑在台湾市场上的业务已得到长足发展,开始将发展的注意力转向了业务国际化。然而,宏基此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BC)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在研究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特点时所创建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足基于作业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主要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商业物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发展迅猛,而商业物业管理的发展却一直较缓。这是因为商业物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套用现成的普通物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探索与商业物业特点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日本的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二是扩充期(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三是政策转换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这三个时期分别制定了与养老有关的各项法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小企业》2008,(5):27-29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私募基金,其雏形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为高科技企业融资的风险投资基金。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非正规私募基金发展迅速.先期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也有相当部分转为私募证券基金。2006年以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趋向活跃,中国已成为当年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基金市场。  相似文献   

15.
一、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一)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国内对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研究比较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四个阶段,一种观点认为是五个阶段。我们赞同五个阶段的观点,也就是说美国的内部控制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萌芽期,也叫内部牵制阶段,时间在20世纪40年代前;第二阶段称为发展期,也叫内部控制制度阶段,时间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第三阶段称为过渡期,也叫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四阶段称为完善期,也叫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五阶段称为成熟期,也叫企业风险管理阶段,时间在2003年以后。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等有力地促进了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相比,却相对滞后。就拿反映一国技术创新水平的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对企业的渗透率来考察,美国为80%,法国为40%,德国为60%,日本为65%,韩国为35%,而中国只有20%。  相似文献   

17.
一股回归主业的潮流正在中国多家领袖级企业里悄然展开,比如联想、新希望、东方希望、夏新等。尽管它们身处不同行业,这两年却仿佛受某种无形规律的驱使,暂停甚至卖出一度着力开拓的新业务,开始向主业回归。其实,回归主业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开始致力于多元化扩张,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第一次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只有1%的企业缩减了业务范围,而有25%的企业开展了多元化;80年代缩减业务范围的企业比例升高至20%,而开展多元化的企业比例则降至8%。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神速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国内及其他国家管理学家通过研究总结,认为日本的成功源于其在管理上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根植于日本文化具有明显特色的人事管理,主要表现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二是在生产技术开发中,重视模仿,追求质量上的完美与成本低廉。但是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的经济却出现了倒退,  相似文献   

19.
在管理领域,知识管理酝酿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全球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相伴随。它在各个领域、组织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知识管理并不是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专利,传统产业也应该做知识管理。我国的的知识管理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传统产业和本土品牌的知识管理的发展尤其缓慢。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技术开发》2006,25(2):94-94
20世纪80年代,江南机器厂就开始了自己的造车梦想,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辆超微车——JN7050超微轿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