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产业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作为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各城市都暴露出了严重的生态贫困。本文基于此背景,追溯了城市生态贫困的理论起源,分析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生态贫困现状与特征,并结合现状给出了治理城市生态贫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贫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贫困的本质入手,指出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和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自2005年环京津贫困带概念被提出到现在,环京津贫困带与周边地区收入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已陷入了缪尔达尔所述的"贫困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耦合关系目前呈现逆EKC曲线倒退式特殊发展模式特征,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得出:环京津贫困带生态性贫困的现实特征是由于京津冀地方政府间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外部(中央)政策性施压造成的被动性短期进化稳定均衡,要实现生态环境与减贫良性互动发展,需要京津冀大区域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因此,提出了解决环京津贫困带生态—贫困困境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借助GIS技术,定性分析了贵州省贫困状况的分布、生态脆弱与贫困在地理空间上的耦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脆弱与贫困的空间自相关计量模型,利用Geoda095i软件,实证分析生态脆弱对贵州地区贫困的影响及其程度,并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测度和比较,研究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创新性地从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城市多维贫困,并进行相应分解。通过梳理当前的城市扶贫政策和总结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特色,认为多维治理才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最终归宿。针对多维贫困的"内卷化"问题,提出在多维贫困测度的维度上应从收入、教育和生活条件四个维度进行测度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西部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有很强的相关性,并表现出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这里的农民长期在日益边缘化的空间系统中生活,贫困状态得不到改善而形成一种落后的文化形态,导致环境持续恶化与贫困恶性循环。这种顽固性贫困按照一般经济和技术的方式扶贫很难奏效,不考虑贫困农民出路的生态建设也往往事与愿违。应该充分考虑文化救助的问题,吸取秦文化的精华,建立生态补偿与文化救助的促动机制,把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城市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之一,认识城市贫困问题依赖于"贫困识别-机理-反贫困"的系统研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敏感性高,呈现地域分布显著差异显著、结构复杂化和低龄化、贫富差距严重、空间聚居不断边缘化的特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尽管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能满足贫困者最低层次的多种需求,忽视了对贫困群体能力开发的问题。新时期的城市贫困治理应当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鼓励有能力的贫困群体积极参加工作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生态宝库之一,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最具典型意义。在治理贫困的同时,如何兼顾生态目标,将是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要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规律。检索表明,此项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因此,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村贫困问题显得日益重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贫困人口存在先降后升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破坏、资金匮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导致了贫困.应从改善反贫环境、加大扶贫资金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等方面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扶贫工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发展灵活就业有助于消除城市贫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大,以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为代表的城市贫困群体难以在正规部门中找到合适的岗位。对该群体而言,缓解贫困的有效选择之一是首先进入非正规部门,依靠自身的努力创造就业机会,获得自我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西部农村反贫困,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表明,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除了人口数量大分布广之外,还呈现贫困程度深、边境性、民族性与脆弱生态环境空间分布高度一致性等新的特征。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必须将农村反贫困问题纳入其要义之中。  相似文献   

12.
利用CHNS数据,采用Logit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影响城市、农村贫困的因素,进而提高社会救助针对性。研究发现:城市、农村贫困均具有不流动性,在城市一旦陷入贫困则比农村更难脱贫;家庭人口结构对贫困有影响,且城乡存在差异;健康对贫困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家庭工作状况影响贫困,农村非农收入降低贫困可能性;城市就业冲击对陷入赤贫有影响。因此,低保救助应关注持续贫困家庭,减弱贫困不流动性;人口结构应成为低保救助依据;社会救助中应考虑增加医疗救助;应增加城市贫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为农村贫困家庭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应增加贫困家庭教育补贴,降低城市儿童看护成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贫困现象已经越来越凸显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针对城市下岗失业等新贫困群体的数量日益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城市贫困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从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等相关概念入手,阐述社区在城市扶贫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和社区在发挥扶贫作用中所遇到的困境,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维护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为城市扶贫和社区建设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实现减贫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化缓慢起步阶段,城镇化进程几乎停滞,对减贫的效力不大,并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期,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力推动了减贫事业的发展,但城乡差距也被拉大;2013年以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扶贫开发、由“减贫”向“脱贫”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应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扶贫开发,尤其应重视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城镇化的减贫效应;要建立和完善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减贫事业的政策支撑体系,并着力推进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可行能力视角下教育与贫困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行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贫困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根据贫困指标与教育指标将65个国家区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贫困国家,并检验其一致性,从而提出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黑龙江省城镇居民贫困化问题逐渐演化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峻社会问题,人力资本在城市反贫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贫困增长曲线"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6年间,无论对于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经济增长都不是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只有1978-1985年间对于城镇地区而言,经济增长才是有利于穷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加深,从而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使得穷人从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非穷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农村挟贫面临的难度与问题依然很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农村扶贫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思路应是:扶贫对象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移,由注重解决生存贫困向注重解决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转移,坚持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坚持增加扶贫资金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坚持就地扶贫与并地移民扶贫相结合,坚持救济性扶贫、开发性扶贫和知识性扶贫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发展对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然则传统城镇化却是不可持续的,势必就要求探索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频频凸显出潜在诸多生态问题。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明确提出城镇生态化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转型、城镇环境生态综合化治理、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路径,以期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序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