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滑和老年化速度加快,我国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及时调整生育政策迫在眉睫,但新生育政策没有产生明显效果.高校女教师是公认的自身素质高、生育条件相对成熟的群体,选取高校女教师研究其生育意愿具有一定的代表.研究中通过对自变量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及因变量高校女教师生育意愿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目的 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袁磊;王冬冬;尹玉琳 《经济体制改革》2015,(3):194-200
本文在未来各年龄别育龄妇女生育率稳定的假设框架内,找到TFR与生育率的转化路径。在1.12.1的6个未来TFR方案下,分别测算了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的规模与结构。研究发现:随着TFR指标升高,我国未来人口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得到优化;TFR指标每升高0.1,2050年我国的总人口规模平均上升4453万,劳动力供给总规模平均上升1726万。可以认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对于维持劳动力供给规模、优化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结构,是及时、必要和有效的。但是该政策的实行,既要注重劳动力规模的维持与结构的优化,又要注重控制总人口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5.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了解陕西育龄人群对"全面两孩"政策的态度和人们的生养意愿.在收回的1361份有效问卷中陕西育龄人群想要生养两个孩子的比例为54.81%,同时育龄人群的生养意愿主要受职业状况、现有孩子数、家庭年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其中育龄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力较小. 相似文献
6.
梁海艳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9):127-138
基于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人口预测,通过对比2011-2015年期间的实际人口数据和预测数据得出一个修正系数,并以此为参照将2016年的人口预测结果进行适当地修正作为人口预测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云南自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将在5年后的时间达到人口出生高峰,此后人口增长趋于减缓,并在2045年左右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劳动力人口规模在2026年以前持续增长,此后开始下降,劳动力人口抚养负担增加.“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速度,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还需从社会制度层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带来的短期出生人口高峰,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城市就业空间,但也不可避免地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尤其是女性职工在事业发展方面可能会受到明显的阻碍作用,育龄女性劳动者完成生育后再次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重新择业,女性就业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由于劳动力问题、养老压力、性别比失调、家庭结构不稳定等问题,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本文旨在说明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的背景.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2015年和2017年CGSS数据,探讨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并从时空两个视角深入考察二者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对于全样本,房价对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土地出让价格作为工具变量、替换CLDS数据进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从影响机制来看,房价上涨对无房家庭生育意愿体现为单一且显著的挤出效应,对有房家庭同时产生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但挤出效应占据主导。(2)从时间趋势来看,随着房价的上升,房价对全样本城镇居民二孩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机制而言,2017年房价对无房家庭分样本的挤出效应小于2015年,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房价的挤出效应;2017年房价对有房家庭分样本的财富效应也小于2015年,可能与2017年来一系列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3)从空间差异来看,房价上涨对东部地区居民二孩生育意愿表现为显著的预算约束,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对西部地区居民则更多体现为财富支持。具体机制而言,对于无房家庭,仅东部地区房价对其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对于有房家庭,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挤出效应和财... 相似文献
11.
徐州作为江苏省的人口大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对徐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中国的情形看,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化的最主要原因,适当改变生育政策的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过程。笔者主张,科学调整徐州主城区生育政策,把现行的追求低生育率政策平稳过渡为"低生育率水平与调控人口年龄结构质量并举"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作用,将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Na Yeon Kim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8,20(4):545-562
Since being added as an amendment to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75, the US child support enforcement (CSE) programme has provided services to both 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TANF) and non-TANF families under the name of reducing expenditures on welfare programmes and securing children’s rights to be protected by their parent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ndates that states collect five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the CSE programme: (1) paternity establishment, (2) support order establishment, (3) current collection, (4) arrearage collection, and (5) cost-effectiveness. Implementing federal programmes does not give states full discretion, but there exists room for states to exercise discretion in developing their own strategies to effectively deliver services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using Miles and Snow’s strategic dimensions (1978) and Boyne and Walker’s later studies (2004), states’ strategic stances are categorized into Analyser, Prospector, and Defender, and the effects of states’ strategic stance and their internal implementation factors on the CSE performance are examined using models estimated with 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 regression and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 The strategy classification is widely studied in private organizations, but it has relevance to current public organizations that seek to achieve improvement i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of the cross-sectional OLS and SUR models suggest that states having an Analyser stance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to two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rrearage collection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CSE programme, and states with Prospector and Defender stances a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high paternity establishment in the CSE programme, but no other performance indicator. Past performance is one of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all five-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CSE programme. State internal implementation factors show mixed impacts in terms of significance and dire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all the five models.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创造了大物流时代的巨大机遇,同时对物流的运作效率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促进物流金融服务业产品创新,扩大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物流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对于推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义重大。重点剖析上海深入发展物流金融的区位优势,并对上海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基于Basso等人研究的理论模型,并扩展解析了出生率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同时运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口出生率、年龄结构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口出生率、年龄结构对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一结论在改变因变量和其他控制变量,增加多种估计方法时仍然成立,符合\"老年安全假说\";(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较弱的地区,人口出生率、年龄结构则显著正向影响金融发展,这与该地区人力资本稀缺有关。因此,在推进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增加产品供给和优化网点布局,以满足人口条件变动对金融服务的各类需求。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显著下降,而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居民工作时间波动增加可能是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将中国城镇行业加权平均工作时间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利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考察期内城镇居民平均工作时间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当地人口出生率。进一步研究表明,居民收入、工作时间对出生率存在交互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工作时间增加对出生率的负向冲击就越被削弱,即收入水平对劳动闲暇具有一定补偿作用。构建工具变量“经济地理偏离度”、去除少数民族自治区及基于SYS-GMM方法的稳健性检验也得出了一致结论。异质性检验则发现无论城镇男性或女性居民平均工作时间的增加都会负向冲击当地人口出生率。相关部门应在保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严格规范工时制度,保障职工拥有充足劳动闲暇,并对家庭生育予以必要的支持辅助,避免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集群是中小企发展中的必经之路,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政策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论文从质量构筑配套性对策体系,政府职能,中小企业法资金融通体制和集群化网络发展等方面来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及保障体系,使中小企更好向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06年以来,我国各地全面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创新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考察分析河南省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经验,可以得出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对于企业界来说,培育创新型企业,必须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持续创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结合目前企业发展的难点和创新型企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 global dynamics under infinite-horizon learning in New Keynesian models where the interest-rate rule is subject to the zero lower bound. The intended steady state is locally but not globally stable. Unstable deflationary paths emerge after large pessimistic shocks to expectations. For large expectation shocks that push interest rates to the zero bound, a temporary fiscal stimulus, or in some cases a policy of fiscal austerity, will insulate the economy from deflation traps if the policy is appropriately tailored in magnitude and duration. A fiscal stimulus “switching rule,” which automatically kicks in without discretionary fine-tuning, can be equally effectiv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