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在中文译本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研究的一次进步,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念,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翻译成为女性与社会抗争的有效手段。女性主义者在翻译中利用叛逆性向社会彰显她们的价值。该文通过对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观、翻译策略及其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叛逆的概述,加深人们对女性主义观及其创造性叛逆的认识,从而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女性和翻译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各自领域的边缘地位,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女性正是借助翻译这一平台使自己在书写世界里有了一席之地,并以"改写"、"译者序"、"嵌入"以及"干涉主义"等方式在译文中释放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观,从而使翻译成为女性主义者争取男女平权的一种政治活动。近年来盛行的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盛,对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本质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言语行为和政治抗争.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把文本和语言看成是彻头彻尾的同质关系.无形之中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意义生产过程中尽量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或在翻译中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而后殖民主义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该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  相似文献   

6.
操纵理论在操纵学派、后殖民主义翻译和女性主义翻译三阶段的发展中,有了理论实质的变化,体现出了不同的社会权力之争,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反映出了社会矛盾的变化及转移.这些变化对于之后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而且对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也有着相当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约翰·斯坦贝克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创作了经典的著作《愤怒的葡萄》。通过环境描写和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及父权制体系对自然和女性的统治。作者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的这一思想对当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关注女性权益,构建和谐发展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关注的是作品中对女性意识、女性生存状态、女性发展等方面的描写、提炼。《马商的女儿》是英国作家劳伦斯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论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玛贝尔进行分析,展现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通过《奥兰多》这部小说表明了自己对女性主义的看法,提出双性同体的观点。这一观点明确表明伍尔夫主张女性和男性从智力和地位上是根本平等的,女性并不逊色于男性,所以女性从本质上是独立的,拥有自我的。在双性同体的前提之下,女性获得独立而健全的人格,自身的话语权的实现成为可能。伍尔夫双性同体的观念涵盖了后来许多女性主义的观点,也引起后人对女性主义思想当中如何确认女性这个概念的讨论,是一种具有超前性和涵盖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权力研究产生时间较早,早期的研究以探讨不同社会背景中社会性别角色的生成机制与文化动因为主,后继的研究深受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在广泛的跨文化研究实践中逐渐关照社会发展、殖民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女性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涉及象征、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派的争论特征。这一研究领域的演进史,展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旨趣、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