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如何积极培育建筑业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建筑劳动力市场,这对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素质,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  相似文献   

2.
一、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建筑劳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不具备市场特征,也不具备市场运行功能。建筑劳动力的形成、增减、流动等都是在随计划项目而转移的,处于计划经济的附属地位。只有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建筑业经过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进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逐渐形成建筑劳动力市场,并且成为建筑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和唯一活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建筑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由于工程建设加速开发,给施工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各大型施工企业承揽的任务仅仅依靠自身的劳动力和机械设备已不可能完成,需要依托外部施工力量采取工程分包、工序分包或劳务分包形式来完成。为提高分包队伍的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要把握6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步入新常态,对现有劳动力要素将产生何种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法研究国际贸易发展对不同素质劳动力的影响,可知对外贸易对高素质和中等素质的劳动力均有显著正影响,对低素质劳动力有显著负影响,且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影响程度最大。由此可见,国际贸易发展将有利的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其中,对外贸易出口对高素质劳动力起抑制作用,对外贸易进口、教育投资和外商投资均起促进作用。因此,要促进国际贸易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加大中高素质劳动力的投资力度和利用外资的力度,实现国际贸易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合理流动应有利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力经济效益;有利于优化企业队伍结构,促进企业分流转岗及富余人员的安置;有利于维护劳动者自主择业和企业自主用工的权力;有利于企业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裙带关系,打破“关系网”,使企业职工树立全局观念,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石油企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应遵循以下原则:服务生产、提高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是以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的劳动力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企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要服从于生产经营的需要,要根据企业科学合理的定员,确定劳动力流动的流向、流速和规模,以确保企业劳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劳动力结构.企业劳动力结构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逐步实现优化的.合理流动就是要保证企业内部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管理人员与工人、一、二、三线人员有一合理的比例结构,有效地调剂劳动力余缺,调整企业内部不合理的劳动力分布,实现劳动力结构的优化.稳定一线专业队伍.石油企业具有连续生产、联合作业、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特点,劳动条件比较艰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企业劳动力流  相似文献   

6.
谁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就会占有更大的建筑市场。众所周知,劳务作业人员是制造建筑产品的第一人,他们的专业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产品的质量。企业发展和壮大,必须要有相对稳定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劳务作业人员的支撑。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劳务公司的重要任务,就是储备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培育发展自有关键技术人员及长期稳定合作的高素质的劳务作业队伍,为工程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建筑业是海门市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9年完成施工总产值62.8亿元,实现经济收入20.5亿元,是江苏省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市。建筑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消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进一步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推动了关联产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要巩固和发展海门市建筑业这一支柱产业,使海门实现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就必须要抢抓机遇,拓宽思路,在市场开拓、结构调整,加强管理及科技兴建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1 在市场开拓上求突破,着力扩…  相似文献   

8.
客观地讲,当下中国的建筑业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数工程及项目的完成还主要依赖大量的人力劳动.然而,对于建筑企业不利的现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普遍大幅上涨并渐趋一致,并且表现出继续上升的趋势.在此状况下,建筑企业原有的凭借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利益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在发包人与劳动者上下挤压中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劳动力结构对技术效率变化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现时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效率提高的需要,劳动力结构中高级劳动力偏低制约了中国技术效率的提高,优化劳动力结构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证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已成为生产力增长的支撑点,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提高的生产率将抵消廉价劳动力的任何优势。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只有厉行改革,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科学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使人才迅速成长和才尽其用,为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刘玲 《河北工业科技》2012,29(3):199-202
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并通过政策措施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因此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规范劳务服务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的绿色通道;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1983年以来,针对固定工制度存在的弊病,煤矿进行了用工制度改革,在井下采掘一线和井上建筑等范围使用农民轮换工。从近10年来的改革实践看,农民轮换工制是符合煤矿特点的用工制度,对解决固定工“统包统配”一次定终身的弊病,保证煤矿采掘一线有充足的强壮劳动力,保持井下劳动力能进能出不断更新,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便民、富民的大事,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只有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突出技能把培训的落脚点放在安置就业,增加农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才能实现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通过灵活性和保障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劳动力市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创造了"就业奇迹"。在分析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保障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欧盟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北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保障性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从现阶段的用工形势和行业长远发展看,如何培育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成熟、稳定、专业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仍需精准发力。现提出以下观点和建议。制约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主要因素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加快,导致“劳动力供需错位”。其一,产业间劳动力在加快转移。目前,全国建筑企业从业人员5184万人,同比减少99万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建筑业人工成本上涨迅速,然而人工成本的上涨并未带来建筑业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建筑业仍是我国"民工荒"现象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高企的人工成本、不足的劳动力供给已经成为影响建筑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建筑业人工成本上涨的主要原因 旺盛的建筑人工需求.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生产和生活基础,也常作为带动经济增长和保持就业稳定的利器,在过去10年和未来较长时期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7.
改革人事制度合理配置劳动力兰州炼油化工总厂1993年,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为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促进厂内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开办了职业介绍所性质的厂内劳动力市场,在厂内人员调配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厂内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国情,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指导下,采暖住宅建筑设计必须以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目的。建筑设计师应从合理布置建筑平面,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加强围护主结构的保温,提高外门窗的保温能力,重视室内外过渡空间的保温等诸方面入手,实现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机电工业》2012,(2):99-99
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初期,主要利用成熟技术结合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原材料成本,以中国为制造基地,实现全球供货,实现高额利润。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汽配产业受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资本等要素制约严重,急需通过  相似文献   

20.
优化劳动组合,是根据生产需要,实现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最有效的结合,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制度的深入改革,优化组合受到了煤矿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它使“板结”了的利益关系开始分化裂变,松动了煤矿内部劳动者同特定工作岗位的固定结合的索扣。使煤矿内部劳动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合理流动,对人员实行再调整配置。这对提高职工积极性,减少人浮于事与劳动力浪费,使职工失业感,危机感,提高煤矿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