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凤英 《特区经济》2011,(6):262-264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近年来频频爆发的"质量门"事件和全球贸易摩擦却使中国制造业危机重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效率、效益、技术、品牌、成本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相距甚远。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以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为契机,加速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2.
100多年前的"德国制造"贴着"假冒、抄袭、粗制滥造"的标签,还被英国等发达国家排斥。而今,"德国制造"成功抵御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并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而德国政府于2013年正式推出的"工业4.0"发展战略,更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我国今天的境遇和当年的德国有些类似,虽然努力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但是今后不管是要向制造强国迈进,还是继续维持制造大国的地位,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开始  相似文献   

3.
本刊记者: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逐渐向强国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作为亲历者,请您谈谈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位,成为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国。未来1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准确把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紧紧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实施大公司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提高本土企业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制订的影响力、核心产品制造能力及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最终实现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日前提出,2007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下一步我国需要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6.
《走向世界》2010,(22):12-13
谁也不可否认,“中国制造”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拥有几千年的制造业历史的中国,却被工业化的浪潮甩到了岸边。为了工业强国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主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制造业由此得以膨胀式发展,20年的时间从一个工业弱国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与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大而不强",处于"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境地。2016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世界20%左右,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人们已经无法适应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然而,辉煌增长的背后却难掩中国产品海外形象"不佳"的软肋。"中国制造"要获得国际认同,必须提高其在全球的形象,塑造中国品牌。文章从"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结构层面出发,探究国家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特别是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不仅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形势,而且还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近期公布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提出,要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力促“中国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产业》2007,(9):36-36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制造"有大量产品已经占到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西方国家不可能不使用"中国制造"。但他同时表示,要让中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强国,中国企业必须要迈过几道坎。目前中国企业破解国际贸易壁垒时大致有三类手段:一是绕开,即证明进口国标准不能覆盖自己的产品,比较被动;二是积极应诉,但成本较高;三是临时投入巨资达标,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招标》2011,(7):52
目前,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制造大国,但仍称不上强国。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在机械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短板问题仍比较突出。不久前,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秘书长杨宝德在一次投  相似文献   

11.
闻璋 《中国招标》2017,(23):10-12
C919作为当代非常复杂、先进的大飞机,利用全球资源实现突破,呈现出独立自主研制大飞机的最佳路线图。随着C919首飞成功,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较为完整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但是,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还任重道远,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强国的核心,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孟广寿  高岩  丁磊 《新财经》2008,(8):88-89
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并没有成为钢铁生产强国,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没有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要支撑的制造比较优势,使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现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其中产量占世界第一的产品占全球份额为:彩电29%、洗衣机24%、电冰箱16%、空调30%、电话机50%、显示器42%、真丝70%、拖拉机83%、集装箱83%等。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其增加值占GDP的54%;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占出口的比率在80%以上。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一、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核心 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  相似文献   

15.
杜启洪 《走向世界》2010,(22):14-15
“中国制造”实际上就是“世界制造”,中国已经是全球价值链中一个环节,制造的多数产品都已是全球合作。“中国制造”正追求和世界上其化国家的合作和共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前是高端设备制造大国,但还不是高端设备制造强国。只有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才能使国产高端装备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  相似文献   

17.
金三三 《现代乡镇》2012,(11):84-99
数据说话:“中国制造”的“世界第一”竞争力指数在被评的2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开篇,先向读者引用四个“据”。 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数据,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自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首次超过日本以来(超过14%),“中国制造”就成了全球最家喻户晓的名字.小至日用商品,大至交通工具,无处不见“Make in China”的烙印.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变化下的“中国制造”.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的制造企业也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这样的进程中,对国内制造企业来说,仍然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挑战一、明星企业的国际化仍需提升。国家的强大,最终要体现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体现在明星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上。在201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大陆已经有61家企业上榜,但仅仅有2家是民营企业-即华为公司和江苏沙钢集团。这说明了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由此,"中国制造2025"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中国制造2025"被认为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基于此,本期以"‘中国制造2025’的六重玄机"为主题,约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六位知名学者,就"中国制造2025"与传统制造业相关政策的差异、"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点、"中国制造2025"背景的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中国制造2025"条件的创新与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业商业模式转型、"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等问题展开研讨,探讨我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与基本路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