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特点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但两次危机相比较,有一重大区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下世界货币体系的革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金融体系及政策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所酿成的,但在经济全球化奈件下,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的金融风险及危机,却通过美元的无约束发行,酿成世界性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金融)风险,惟一选择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改革现存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世界经济结构及格局大变化,促进产业转移及新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地紧紧连接在一起,同时也把风险、危机的传导机制也全球化了,需要有跨国界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在当今条件下惟一的选择便是有关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地区的、集团的或全球的),其体制载体乃有关国家财长及央行行长联席会议制度化,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为应对风险、危机所要求的新机制。重要的是要看到:毋论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G7还是当今G20的财长及央行行长联席会议,其实现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都是在联合国框架外面的新机制,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秩序中出现"双轨制"。如果说G7是对世界旧秩序的一种"突破",那末G20便意味着新世界秩序的孕育。"双轨制"表明其"过渡性",它表明将向确立一种与主权脱钩、覆盖全球的新国际货币为核心的新国际金融体系、新世界经济秩序"过渡"。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无疑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大危机下往往蕴藏着大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让我国经济彻底转型,实现我们十年的追求和梦想.  相似文献   

5.
正由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姜凌教授和谢洪燕副教授主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基于区域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研究》一书,以美国次贷危机演  相似文献   

6.
李洁 《经济前沿》2008,(9):16-20
次贷危机对美国及世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文章结论为:以次贷危机为标志,美国对全球经济的掌控能力再次得到了印证,美国金融实力正在经历新一轮提升。经济次贷危机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一系列金融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标志了金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次贷危机的独特之处在于,发展中国家终于有实力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成为美国金融注资大户。但机遇与风险并存,新一轮金融危机即将发生,次贷危机的扩散将会成为美国经济霸权的机遇,从而对美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沈刚 《经济》2011,(8):46-47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6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上演讲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也揭示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不足之处。为  相似文献   

8.
李忠 《经济论坛》2007,(24):43-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不断,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运动异常活跃,引发了一系列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动荡.国际学术界一致公认,在资本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存在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有多大还不能下结论,因为这次中国受影响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了出口,影响了中国。第二点,假设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话,中国经济到2009年也可能处于一个拐点。因为我们经济不可能长期维持11%左右的高速度增长,肯定会下滑。第三,深层次的原因。多年来我们繁荣掩盖的矛盾把我们的经济转型迫切性给淡忘了。  相似文献   

10.
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9年之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十分有限,在亲身经历着一次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的同时,作为中国经济界寻求的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真正有了实质性的起步,而中国经济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所达成的共识、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对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也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1.
程碧波 《经济导刊》2009,(12):48-49
一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次级贷款的滥放和衍生品的杠杆放大,仿佛只是美国经济内部的一个失误。研究表明这是一场系统性危机,来自于信贷经济体系本身。在信贷经济下,一国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危机,世界货币的流出及其长期存储,使得货币资金与贷款发生镨配,从而导致特定时期的信贷缺口。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固有风险暴露无遗,对危机调节乏力、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利用其国际货币优势而相继开动印钞机,将危机损失向其它国家转嫁等等不和谐现象再一次证明现代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推进主要储备货币稳定汇率机制、探索区域货币一体化和改革IMF使其更公平更加强力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各方讨论的一个热点。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问题也引起国内外关注。本文拟结合影响国际货币国际地位的因素变化,着重从人民币与现有的主要国际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金融的动向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翀 《经济学动态》2004,(6):03-107
当今的经济时代是金融经济时代,经济趋向虚拟化;当今的经济时代也是开放的时代,金融在趋向全球化。进入21世纪以来,在资本虚拟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金融表现出多种动向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欧债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对世界经济失衡根源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的视角,对美国现行政治制度进行考察分析发现,美国政治制度的系统性缺陷在于,"选票至上"的公共物品供给逻辑,决定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而该体系又通过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传导机制造成了世界经济的失衡。因此,世界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现行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而当前的欧债危机是世界经济失衡的必然产物。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始于1970年代的美国经济全面转型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首要前提。欧美经济的虚拟化是与国际产业转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其"再工业化"将深刻影响国际分工格局并重塑国际产业体系。美元和欧元共同主导的"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难以避免"滥币陷阱",债务危机可能成为欧美经济实现"再平衡"之前的一种常态。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和金融深化的双重难题,唯有形成内生技术能力、内生市场需求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才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金融全球化和产业高端化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背景下发生的,其对世界经济和利益格局的影响必然和上世纪初的大危机一样深远。因此,从制度机理和资本利益冲突的层面分析此次危机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8.
林东海 《现代财经》2002,22(1):39-42
20世纪90年代汇率危机频繁发生,极大地冲击了一些汇率目标区,使固定汇率难以维持,汇率危机的发生并非偶然,在资本管制放松,资本流动规模日益庞大的情况下,只要经济出现某种失衡或政策控制出现明显的漏洞,都将可能引起投机制资本对固定汇率的冲击。文章首先分析第一代货币危机(克鲁格曼模型)的条件和过程,即国内信用扩张的情况下投机导致的外汇储备资产流失,直至货币当局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其次,分析第二代资本危机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再次,就多重均衡条件下政府的福州损失比较进一步分析汇率危机发生的隐含条件;最后就可避免危机的发生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一场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世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积极采取应时措施,本文简要介绍了其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鹏程 《经济视角》2012,(5):128-129,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5年。美国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过量信贷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则使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金融危机。为保证经济复苏,短期主要国家要一定程度宽松信贷,满足全球必要的流动性,但重要的是长期必须转变信贷投放机制;长期则需采取一系列财政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地,必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探索创新性制度安排以解决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