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我国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基于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两权分离度越高,现金持有价值越低;资本结构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影响现金持有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资本结构是终极控制人实现资金侵占行为的工具;并且当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较大时,外部投资者将会对公司持有的现金资产给予较低的价值评估。以上发现丰富了两权分离及现金持有等相关领域的文献,拓展了终极控股股东资金侵占行为研究思路,对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价值效应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股权质押作为控股股东一种主要的融资方式,必然会对企业现金资源的利用产生重要影响.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现金持有价值的视角探讨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经济后果,并考察了治理环境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显著降低了现金持有水平和现金持有价值,即投资者对发生股权质押行为的企业的现金持有给予了较低的定价;治理环境的改善能够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现金持有价值的负面影响,上述结论经过稳健性测试依然成立.研究结论为探讨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相关部门规范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控股股东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金直接被占用的企业由于受到融资约束,出现投资不足;在资金未被占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获取私有收益,需要增加控制性资源,从而导致了过度投资.在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越小、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比例越大、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越大的情况下,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就越严重.而股票的全流通、投资者保护程度、中小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有助于抑制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2009~2013年我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价值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这种关系是否会受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现金持有价值也越低;两权分离对现金持有的影响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有关,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两权分离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价值的不利影响。拓展检验表明,两权分离程度越大的终极控股股东通过持有的现金加剧了公司过度投资,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公司投资角度探讨股改成效,股改是否通过降低过度投资减少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结果表明,股改虽然没有降低两权分离度,但抑制了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股改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在非国有控股的公司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控股股东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政策的影响.作者基于2002-2004年765家上市公司的1774个公司年样本,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对控股股东特征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高额现金持有倾向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存在控股股东的样本持有更多的现金,并具有更强的高额持有倾向;国家控股的样本持有较少现金,并具有较低的高额持有倾向;集团控股样本的现金持有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高额持有倾向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5 ~ 2011年的3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终极股东两权分离度及现金持有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当终极股东为国有企业时,提高两权分离度会显著降低持有现金的价值效应;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会显著增加持有现金的价值效应.进一步检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否会抑制终极股东两权分离度对于现金持有价值的侵害.研究发现,当终极股东为国有企业时,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会抑制两权分离度对于现金持有价值的侵害,增加持有现金的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8.
控股股东、自由现金流与企业过度投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理论.以2002~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公司控股股东、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发现,正自由现金流易导致过度投资;并且在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中,正自由现金流更易导致过度投资;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可以抑制过度投资行为,而地方政府作为控股股东,减弱了持股比例上升带来的积极治理作用,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为理解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资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股权质押融资是资本市场常见的融资方式,可以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问题,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降低企业投资效率。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投资效率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相较于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非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投资效率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文章扩展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对企业、监管层、外部投资者等均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然 《财会通讯》2011,(7):93-96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年至2008年分配现金股利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是控股股东剥削小股东与"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段之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正相关,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不显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现金股利没有显著偏好,企业集团控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低于非企业集团控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6,(11):94-100
以我国沪深两市2008-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现金持有及其价值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管理者低程度的自信会促使企业持有更多现金并提高现金持有价值,但随着自信程度的提高,现金持有水平会下降且会降低现金持有价值,这一研究结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自由现金流理论相悖。研究还发现,投资效率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现金持有价值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并通过投资不足路径影响现金持有价值。因此,公司现金持有决策应考虑管理者心理特征,提升企业现金持有的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5~2008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政府控制视角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与资本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检验结果发现:与非政府控制上市公司相比,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较低。进一步检验表明,现金持有水平与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与过度投资正相关但不显著,而且现金持有水平与资本投资行为的关系受上市公司政府控制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战略与决策的影响已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基于控股股东不同动机,利用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股权质押对现金分红的影响,结果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呈U型关系,表明不同股权质押比例下控股股东现金分红存在动机差异,股权质押比例较低时基于掏空上市公司目的降低现金分红,而当股权质押比例高于临界值时出于控制权保持动机提高现金分红.区分控股股东产权性质检验发现,股权质押与现金分红之间的U型关系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7-2012年发生过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股权质押比例对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非常显著,而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大股东代理问题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股权比例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团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分布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形,反映了随集团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比例的变化,其对上市公司利益侵占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韦德洪  覃予 《会计之友》2006,(19):56-58
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定期股权是一种创新的期权类金融工具.由于它赋予投资者"定期抽回权",能对控股股东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还会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投资于股市,使股市由"熊"变"牛".  相似文献   

17.
终极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过度投资产生重要影响,而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具有信息传递功能,能够影响终极控股股东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以我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增加能够抑制过度投资,而两权分离会诱发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的增加会加剧过度投资,并增强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的负相关性;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减少过度投资,且在自由现金流较多时,削弱效果更强;高质量的盈余信息与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呈现协同效应,共同抑制过度投资;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减少两权分离导致的过度投资,且在自由现金流较多的企业,治理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2010年沪深股市中的872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研究融资约束公司与非融资约束公司现金持有价值存在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研究发现:首先,融资约束公司的现金持有价值显著高于非融资约束公司的现金持有价值,这表明现金持有对于融资约束类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价值。其次,小规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率显著高于大规模公司和国有企业;股利支付率较低和位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公司,其投资效率与股利支付率较高和位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高地区公司的投资效率无显著差异;而财务状况较差公司的投资效率显著低于财务状况较好的公司。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海内外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探究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新的制度背景下现金股利发放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研究结果表明当股权集中度增加时,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更加严重,海外证券市场完善的投资者法律保护和严格的外部监管使得海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倾向于派发现金股利减少代理成本.但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我国内地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率增加程度要高于海外上市公司.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高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率并没有降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代理成本,反而成了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输送利益的一种合法工具.  相似文献   

20.
张凤 《财会通讯》2011,(10):83-84,109
经理人与股东利益冲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是目前代理理论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以1998年至2006年连续4年以上有数据的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的关系。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确实存在控股股东自利性动机和经理人自利性动机。因此应减少现金持有决策中的自利行为,进一步加强经理人和控股股东的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