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封文丽 《现代日本经济》2005,21(2):27-31,64
主办银行相机治理与法人交叉持股形成的相互监督是日本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其效率性、经济性和长期稳定性等正效应极大地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股东监控机制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开始了由“组织导向”向“市场导向”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交叉持股的变化与日本公司治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叉持股是战后日本企业规避国内外敌对接管收购的防御性安排。作为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主银行融资监控主导地位、企业内部经营阶层和雇员长期雇佣体制、经营决策侧重长期目标的基础。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陷入坏帐危机,企业经营出现困境,这些都暴露出日式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拆除以银行为核心的交叉持股的关系资本结构成为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处在改革十字路口的日本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之一,日本公司治理模式随着泡沫经济萧条而陷入困境,其弊端逐步显露.目前日本国内正在全面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分析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总地看,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虽在形式上是向美式标准靠拢,内容上趋向监管分离,但在具体模式上则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日本公司制度是在“明治维新”后,通过移植欧美公司法人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它经营长期发展和创新,已经形成了许多与欧美企业制度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其独特的法人相互持股制度成为日本企业最显著的产权制度特征,并对企业体制、经营制度和运行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奥林巴斯是日本公司治理大变革中的一个具体样本。奥林巴斯的财务丑闻何以能够掩盖20余年?在微观上,是独立董事、监事和会计监察等制度的失灵;而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则与日本企业中主银行关系的削弱以及法人持股、交叉持股有关;然而,在这些因素的背后,奥林巴斯丑闻还有其文化基因。丑闻的发生意味着,在旧有制度的路径依赖下,奥林巴斯仍在一种非正式的制度架构中运行。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司治理不仅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而且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最优选择又是公司治理理论的热点之一,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两种典型的英美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不断现露出其不足之处,公司治理的相应变革方向也呈现为相互补充的趋同化,其结果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的诱因、迹象以及带来的影响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有中国特色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和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刚 《山东经济》2001,(1):40-42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本文从公司治理模式的概念和基本框架入手,分析了三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即家族监控模式,内部监控模式和外部监[控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现行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应发展基于多方监控主体并存的,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家具有140多年历史的企业,拜耳公司目前采用的是典型的德国公司治理模式--双重董事会系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监督董事会与管理董事会相互分离;监督董事会与管理董事会密切合作;顶级管理层保持相对稳健和连续的管理风格;与国外公司治理规则的兼容.  相似文献   

9.
夏宁 《山东经济》2006,22(3):43-46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西方公司治理是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有私人股东主导、经理主导和法人股东主导三种模式。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有国家利益至上、公司利益至上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三种模式。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应发展董事会主导的互动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期待和社会责任的模式根据各国文化思想和社会动态的不同而不同。本文介绍日本公司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期待的特点,探究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动态,以及现在日本公司治理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债务结构、公司绩效与上市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宝  徐公伟 《特区经济》2009,(2):102-103
文章通过2001~2005年实证研究发现,当年资产负债率对当年公司绩效影响为负,往年资产负债率对公司绩效影响为正,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最优资产负债率为40%左右。不同的负债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同,往年短期负债对公司绩效影响为正,当年短期负债对公司绩效影响为负;长期负债与公司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荣  钱毅 《特区经济》2006,(11):27-29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总负债率和其绩效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治理失效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强化债权融资的“硬约束”;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适当加大高级管理者的股权比率;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的培育,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董事的义务与上市公司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公司治理理论内容看,无论是公司内部治理,还是公司外部治理,抑或广义的公司治理理论,还是狭义公司治理理论,董事会都是这些治理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一个高效、负责、独立的董事会,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关键所在。如何对董事进行合理的规制和安排,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目前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申尊焕  郑秋亚 《特区经济》2005,(10):201-202
一、公司治理的社会基础:信任与合作 公司治理是用以调整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团体(如投资者、经理和职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从社会学角度讨论公司治理有助于明确其人文特征,并促进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从社会学角度看,“治理”有多种含义,但要理解其本质,就应正确认识到“治理”的互动性和自组织性。  相似文献   

15.
尹雅楠 《特区经济》2004,(8):118-120
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向——以美国立法变迁为主的观察与思考。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分业与混业模式源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性质与业务的分立。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模式首创于美国。1933年,美国国会颁行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2,以下简称G—S法),它“不仅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野割据的形成,也标志着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诞生。同时,还为其他国家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提供了借鉴样板。”该法实施之后,不少国家竟相效仿,采取分业经营的金融管理体制。然而,在原先效仿美国立法的国家纷纷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放宽分业限制后,山姆大叔才迈出了美国金融体制迈向21世纪的重要一步,特别是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Gramm—Leach—Bliley Act,以下简称G—L—B法),从立法上明确放弃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金融业混业经营体制才得以最终成为美国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性制度。综观各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从分业经营逐渐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并非是简单的金融制度的替换,更是一个金融机构竞争与整合,金融服务体制创新及金融监管理念的改革过程。因此,我们除了关注立法结果外更重要的应注重对整个变革过程的分析,从中发现变革的原由、立法演化所需具备的条件、制度变迁背后的理念革新等一系列更具借鉴意义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制度的移植。2003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获得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04年2月1日起开始实行。我国《商业银行法》的修改表明,立法者逐渐吸收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制度的嬗变结果,并逐渐与中国的金融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法律修改的前瞻性。因此,43条修改的重大意义在于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用法律手段拓展商业银行的创新与发展空间,以法律方式明确保护商业银行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为扩大资本市场,减少间接融资,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法律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风险控制手段和盈利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混业经营可能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但立法的变更并非意味着我国短期内即可实现混业经营模式,其仍然有待于各种环境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差异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柱坚 《特区经济》2006,(4):180-183
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为关注的前沿问题,认识各国公司治理的差异性,把握各国公司治理的特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国家公司治理在股权结构、治理模式、治理目标、文化背景、激励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个国家在引进外国公司治理制度时,要认真考虑制度背后的不同点。引进的制度被广泛接受并取得成效,必须做到与正式规则的对接,与非正式规则的相容。  相似文献   

17.
<正> 所谓公司治理,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公司治理是一套控制公司经营的法律、法规和其它因素构成的系统”;“公司治理是公司资本供给者保证其投资收益的方法”;“公司治理是一个事后分配公司所产生准租金的约束体系”。这3个定义实际上反映了公司治理的3个方面:第一个定义说明公司治理的形式和内容;第二个定义说明公司治理的目的;第三个定义指公司治理的机制。归纳起来,公司治理实际上是一套为了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由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机制所构成的系统。其中,其它机制主要是指股票市场交易机制、股东监督机制和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 至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大致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方  相似文献   

18.
从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看公司治理核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振祥 《特区经济》2005,(4):186-188
<正>在当今世界上,公司组织结构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模式。最典型的有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四种模式。一、美国式公司组织结构——二元制美国式公司组织结构特点是:实行董事会和经理班子二元制的公司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9.
王义华 《特区经济》2005,(2):135-136
一、帕玛拉特舞弊案暴露的公司治理问题 帕玛拉特是家族创办企业,成立于1961年,后于1990年上市.在其创始人卡利斯托·坦齐(Calisto Tanzi)的带领下,帕玛拉特逐渐发展成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跨国公司,在30多个国家建立了139家加工厂,雇员人数超过36356名.自1970年以来,帕玛拉特以年均超过50%的速度快速增长.帕玛拉特是意大利的第八大企业,位居2003年全球500强的第369位,位居食品生产企业的前10名.  相似文献   

20.
朱昊然 《特区经济》2014,(4):120-123
依据CSMAR数据库中房地产、工业、公用事业、商业和综合类中国上市公司2011年资料,对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正相关仅在商业类公司样本中显著,在其他行业样本中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