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市场进入先来后到博弈模型、无限次重复的古诺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的条件下应采用的竞争策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外银行之间相互合作才能达到双方与社会效率最优;只要贴现率δ足够大,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可以维持的.  相似文献   

2.
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形成的重要原因,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缓解信贷配给.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更多的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本文通过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了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困难所在,认为在无限重复博弈中,银行之间的合作可以成为均衡解,但是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搭便车"现象,成为机制建立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3.
银行资金能否进入证券市场是个讨论已久的问题,虽然政府法规明令规定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但银行违规资金(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流入证券市场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从资金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 ,讨论银行资金为什么要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分析出银行资金入市的途径以及对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Hotelling模型对我国银行体系改造中的有关贷款配置效率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释。研究表明,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坏账增多,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市场中存在一定量的充满活力的银行,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格局。同时,本文还认为,现阶段银行体系的改造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改制行为,其实质就是银行竞争的外部效应性,这种效应最终会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风险中性原理研究定价模型,不仅能够避免结构模型的复杂性与高成本,也可以消除简化模型中回收率设定不合理所带来的定价偏差。基于风险中性原理研究定价模型,建立有担保贷款利率与无担保贷款利率、无风险利率之间的一个简单实用的关系式,并明确担保程度与贷款利率的关系,有助于银行简单有效地计算贷款利率并实现利率的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6.
联合是我国股份制银行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之间的联合乃至合并,已成为当今银行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联合可以增强股份制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做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吸引外资。因此,我国股份制银行应搞好联合。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融资十分有限.以Elod Takáts模型为基础的银行规模分析解释了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的无关性,以Akerlof模型为基础的信息不对称分析解释了中小企业在贷款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消除逆向选择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分析存款保险制度所隐含的道德风险问题,然后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对我国银行上市公司的存款保险费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经过测算,我国五家银行上市公司存款保险费率的区间在0.039%~0.749%之间,揭示了期权定价模型在制定我国存款保险定价政策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的规模持续扩大,但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之间存在的数量、结构上的诸多矛盾,使得银行在资金、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潜在外汇风险。本文在对我国银行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情况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说明汇率、银行自身及代客结售汇业务等变量与银行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结合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对如何加强监测分析、进一步完善对银行外汇资金来源运用管理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也逐渐进入了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也导致利率水平会随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表现出不同幅度的波动性和即时的不确定性.因此,利率风险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日后体制改革的重大威胁之一.文章通过收集2002~2013年各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对利率变动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做出了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各上市银行的盈利水平与存、贷款利率的相关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单个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相关度基本一致,且普遍高于与存贷利率差的相关性.最后,对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大量外资银行将获准逐步进入中国 ,银行之间对客户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文章探讨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争夺客户的多种战略。  相似文献   

12.
银行的改革进行了二十几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却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阐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之所以仍然不断涌现,是由于政府对银行产权份额的过多控制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彻底的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以便从根本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尚待改善,所以村镇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较大,由于村镇银行本身抗信用风险的能力不够,所以信用风险的防范对村镇银行尤为重要。作为非正式约束的声誉制度同本地化经营的村镇银行具有天然的可结合性,并且利用KMRW声誉模型可以得知声誉制度可以有效地对贷款人起到约束激励作用。基于声誉制度的社会实施机制,提出了一种可以大大减少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声誉制度组织形式——联保式信用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产权制度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的改革进行了二十几年,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却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阐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之所以仍然不断涌现,是由于政府对银行产权份额的过多控制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彻底的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以便从根本上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5.
存款保险定价是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述了运用Merton期权定价模型确定存款保险价格的问题。目前,我国存款保险的基本费率可定在0.5‰-0.7‰之间。由于当前我国不同类别银行的风险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别,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等级的存款保险费率,同一类别的金融机构之间实行单一费率。  相似文献   

16.
资金逐利的本性、银行业和证券业自身的经营困境、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等多种因素都要求银行信贷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自由流动。但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决定了银行信贷资金只能有条件的、在一定约束下进入股票市场。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大量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现象要加大监管力度,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全球76个样本国家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Panel-Logit模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会加剧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此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整体效果不够显著,而且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还将下降;银行监管制度的强化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与存款保险制度配套使用时,能够一起构成现代金融安全网,显著提升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设计中,存款保险机构较强的独立性与监管职能、存款人共同参与保险以及风险调整费率等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8.
构建VAR模型与VECM模型,探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动态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短期来看,货币政策调控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增大了银行资金流动性而降低了影子银行体系规模;(2)长期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发挥信用创造功能提供更多货币基础,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3)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增加了政策调控与监管难度;(4)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的动态循环机制使得三者之间具有了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能够丰富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作用机理的经验证据,为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外国银行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效应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外国银行进入后的直接效应和潜在效应,实证研究进一步支持了有序开放金融服务和推进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的积极效应大于负面影响的结论,同时,深入分析了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效应以及我国在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开始开展网络银行业务,其中一部分商业银业不考虑业务的成本收益情况盲目介入该领域。基于此,本文利用Stackellberg模型来分析银行投资网络银行的最佳投资时机选择,投资时机主要取决于银行规模和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期望收益主要由银行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占的市场份额决定。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本文分析得出规模大的银行应该比小银行更早的进入网络银行市场,此时大银行就会在网络银行领域占有先入优势,并充当市场领导者。尽管提供网络银行服务的预期收益对于大银行和小银行来说都存在不确定性,但是越早提供网络银行服务就会具有更多的关于潜在网络银行业务需求的信息,大银行就会因为领导者优势以及信息优势而获得最大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