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一个误差修正模型,刻画了农业增长对工业增长的决定作用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对农业的产出弹性为1.61。反映了工业产出与农业产出之比稳定下降的趋势;围绕这一趋势,工业增长和农业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跨年度的反向修正关系;农业增长是决定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增长率变动1%将导致同期工业增长率变动0.37%,这表明,农业增长率的短期波动是导致我国工业增长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由于受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因素的影响,麦田杂草呈现上升趋势,种类多、分布广,草相变化明显,恶性杂草滋生,草害己成为制约麦子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最佳综合效益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这3期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济南市长清区2001年从郊县改为市区之后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这期间也相对较大,其中,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他用地、草地和耕地呈现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变动明显,呈现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耕地面积减少,城镇用地、交通用地等用地规模快速增长。另外受期内生态退耕政策影响,林地面积也持续增长。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角度来看,耕地是其他用地类型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最后主要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四方面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期,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国际粮价上涨趋势还将维持几个月时间,国内由于今年北方旱灾严重,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必将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另外从国内多个省份植保部门报告分析,部分地区病虫害暴发已现端倪,从而增加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
以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为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对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耕地灌溉率、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2)从时间上来看,2015年、2016年与2017年均处于中等承载力,2018年处于弱承载力,2019年处于高承载力。总体来看,2015—2019年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呈上升趋势。(3)从空间上来看,甘州区处于高承载力,民乐县和临泽县处于中等承载力,高台县和山丹县处于弱承载力且山丹县承载力最小。黑河中游各县(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总的情况是:棉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棉花需求增长趋势有所减弱,国内棉花销售速度缓慢,价格持续弱势运行。  相似文献   

7.
利用熵值法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演变,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均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空间演变,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分布均衡度正在逐渐拉大,区域分异明显,质量从低到高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3)影响因素,生态环境质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势、地区产业结构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用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综合评价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本文首先对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包括利用效率、利用程度、动态潜力和可持续利用4个因素层在内的13个指标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先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变化及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全省9个市可划分为3个不同类型,其中福州、厦门市归为一类;莆田、泉州和漳州市归为一类;南平、宁德、三明和龙岩市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9.
依据湖北省1961-2012年近52年来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线性倾向、Mann-Kendall、小波分析法对极端气温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年极端最高气温呈现弱增温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趋势远大于年极端最高气温,增温倾向率为0.556°C/10a;年极端最高气温在1994年发生突变,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986年出现突变且存在11a和6a周期;空间上,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高气温呈弱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则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全球变暖和地形因素是造成极端气温差异的可能因素,局部地区的极端气温变化和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采用21个地级市共1197个原始数据,运用PCA-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生态环境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投入产出效率值较低,且区域差别明显;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但不是唯一因素;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耕地损失指数是影响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受气候异常、良种补贴方式调整和跨区机收范围不断扩大等诸多因素影响,我省秋播作物病虫草发生明显呈加重的趋势,一些主要病虫草害持续重发,一些次要病虫草害上升较快,已严重威胁到秋播作物的安全生产。为切实做好2010年秋播作物病虫草的防治工作,努力夺取明年夏熟丰产丰收,特制定本防治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时间序列1986~2004年,以天然橡胶、羊毛、小麦和食糖为例,通过计量分析。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进口不稳定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高收入弹性的农产品(如天然橡胶、羊毛和食糖)的影响明显大于低收入弹性的农产品(如小麦),地理集中度对羊毛和食糖进口波动的影响更明显。这些结论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进口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收入的地区性差异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英乾 《农村经济》2004,(12):68-70
我国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一直存在,但20世纪90年代以前并不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是在1997年以后明显拉大的,而且从趋势上来看,有继续扩大的可能。从增长率角度来看,三个区域农民的收入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普遍受阻。通过将三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与相应区域的GDP水平相比较,发现两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三个区域农民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生产要素拥有量的不同,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的不同是三个重要因素。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和措施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内小麦市场在经历前一段时间的上涨后,目前多空因素博弈陷入僵持,因缺乏明显利多因素提振,小麦市场价格止涨趋稳,市场需求成为制约麦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本文以安徽省2005年至2021年的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关数据为依据,研究安徽省农村居民平均净收入结构,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其中农民的收入结构分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运用统计学模型来分析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和影响程度。其中,农民净收入中最重要的来源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加被作为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近日国内玉米市场购销活动十分活跃,其价格季节性回升趋势更为明朗。其中产区玉米收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玉米价格继续小幅攀升;南方销区玉米到货量稍有改善,但受需求小幅增加影响,玉米价格上涨势头明显.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趋势能否延续.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我国玉米市场供需形势仍将有所变化.其价格走势将继续看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晰干旱半干旱区耕地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前提,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内蒙古为典型研究区,以水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Arable Land Water Scarcity Index,AWSI),分析2000—2018年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研究区内气候、植被、地形、人口密度等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1)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耕地缺水压力较大。2000—2018年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占总面积82%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2)自然因素主要决定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其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但是2000—2018年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呈增大趋势。(3)自然因素中以蒸发量、年均温、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因子在生态探测中共有19组显著差异,占据了影响因子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湖南省土地利用特点,选取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10个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和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作用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大斑块低密度分布和小斑块高密度分布的景观格局;但是从整体来看泽普县近10年来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局部有聚集趋势,尤其是在海拔适宜、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集中趋势更为明显。[结论]农村居民点居住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皖南平原的圩田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诸英  顾芳 《中国农史》2006,25(1):56-65
洪武时期,旧有圩田得到迅速恢复;建文至正德期间,圩田有较明显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富豪围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圩田发展与蓄水防洪的矛盾已经凸显;嘉靖以后,水灾呈现加剧的趋势,除固有的自然因素的原因外,过度围垦、民人渔利、修防低效等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圩田的治理有新的进展。圩田在皖南平原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