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常会听到一些诗友感叹写了这么多年,诗是愈来愈难写了,提起笔来绞尽脑汁搜罗一番,还是觉着无物下笔。由此我想到了法国诗家彼埃尔·勒韦尔迪的一席话:“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上飞翔。他的使命不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在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去创造新的星星。”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与人性经验,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流与营养,也就是勒韦尔迪氏所言的“大地”。  相似文献   

2.
《财会月刊》2007,(9):I0004
唐朝有个叫齐已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送到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完齐已的诗作,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  相似文献   

3.
笑口常开     
不知羞宋朝,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去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一棵很大的死树,诗兴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权。”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阳修从后面走来,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诗人”不认识欧阳修,他回头傲慢地说:“想不到你也会作诗?你一定是去找欧阳修cd?正好一路同行。”两人一同来到一条河堤上。一群正在打盹儿的白鸭子,突然受惊,便“叽哩嘎啦”地跳入河里。“诗人”见景生情,又作起诗来…  相似文献   

4.
“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乞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写出了诗圣盼雨不来的热状与向往清凉世界的愿望。 北宋玉令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王安石曾大异其才。王令在他的一首《暑旱苦热》诗中这样写道: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 已惧江海竭, 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 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 何忍身去游其间。 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之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若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诗人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忧乐关天…  相似文献   

5.
奇诗撷趣     
藏头诗著名诗人艾青80岁生日时,诗人刘章写了一首《贺艾青八十大寿》:“艾子初萌三月天,青青芳草满人间。诗家自有留春笔,豪气凝成珠玉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的敬仰之情, 把诗中各句开头的字连起来,即为“艾青诗豪”。叠字诗叠字诗的特点是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要用两次。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过这样一首叠字  相似文献   

6.
小敏 《上海企业》2013,(10):94-95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一些文学作品中,“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例如在著名的杭州“湖畔诗人”的诗集《村的歌集》中有《怅惘》一诗,它的前半是这样写的:“伊有一串串的话儿,想挂在伊底眼角传给我。伊看看青天上的白雁儿,想请他衔了伊底心传给我。”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诗歌中,有很多诗跟“长安”有关。本文试从唐诗中关于长安的诗入手,分析了长安诗语意象产生的原因,一是长安城的壮美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材,在诗人心中它成为“理想国”式的符号,二是对于自汉赋以来,在歌咏都城中表达自己的见解的传统的继承,三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使进入长安城成为了诗人的一种理性目标和追求。最后简要分析了跟“长安”有关的两个诗语。  相似文献   

8.
刘锴 《秘书工作》2012,(10):17-17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的这句诗道出了灵感的特点。 唐代诗人白居易捕捉灵感有一绝招:把灵感装进陶罐里。他的书房中,放有很多陶罐,灵感光顾时,他便立即写下来,然后根据内容,分类投进陶罐。空闲的时候再从陶罐中拿出来,细细斟酌,打磨成诗句。  相似文献   

9.
<正> 商潮裹挟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中国大地全民经商的浪潮惊涛拍岸之时,北大才子刘波也裹挟其中。刘波14岁就考上武汉大学,精通诗歌,20出头的他就写了,一首现代新诗《年轻的布尔什维克》。据说这首诗曾在热血青年中广为流传,而凭借这首诗,刘波以弱冠之龄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被誉为“文坛神童”。大学毕业后,刘波改行研究中医药,在湖南中医研究院拿到  相似文献   

10.
王善武 《活力》2010,(10):133-133
在诗的创作中。含蓄、空灵是很大的学问。正如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之处.使读者寻玩不尽.流连忘返.以致宕出无神,另辟一个境界,这是灵感的保持和延续.又是美感的丰富和发展。总之,诗需要一种空白,在诗人静观万象,自成环宇的时候。需大胆地把一部分形象和意蕴的再创造的任务留给读者,读者呢,则进入诗人展示的“空白”境地,以自己的灵感经验,去“补充”和“创造”达到由虚转实.创造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于谦买物     
《河北企业》2006,(4):80-80
<正>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将领,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全文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在留清白在人间。他把这首诗交给书童,让他上街买诗中所写的东西。书童以为主人让他去买诗书,他拿着这首诗跑遍了街上的每一家店铺,  相似文献   

12.
自然诗在中西文学发展史上都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光彩夺目。我们不妨将中西方自然诗人中极具代表性的王维和华兹华斯作一番比较。王维被人称为“五言宗匠”,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很好的总结。王维的诗作受到禅宗思想很深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生”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王维在诗艺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近日,有上海文艺出版社新问世的上海诗人诗丛中,诗人赵笑平的新诗集《因为有了这条江》一经读去,不同凡响,令人振奋。古往今来,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心血结晶,为一句诗,语不惊人誓不休,反复推敲,千锤百炼。中华民族五千年风云,每个历史阶段,总有诗人辈出。不少杰作引起当时社会关注,震撼了读者,牵动了时代。《因为有了这条江》这部新诗集的作者——诗人赵笑平,他的诗在黄浦江边写成,徜徉在黄浦江上,带有母腹的温暖与母乳的甘甜,浓浓的海派,几乎没有风花  相似文献   

14.
施剑南 《活力》2005,(10):136-13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所谓“最得风人深致”,是指诗人言情真挚感人、写景鲜明生动、风格朴素自然。它出自《诗经&#183;秦风》,但又不同于秦风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格调,而是写得情思迷离、意境空灵,每次读的时候都令人心生许多感动,与之产生共鸣。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15.
钱浩君 《秘书》2015,(2):45-48
吴欢章先生读小诗、写小诗、论小诗,在小诗创作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他坚守自我、保持个性的态度不无关系。吴先生认为,"诗人个性的消失就意味着真诗的消失"。[1]他不拘泥于成法,强调诗歌艺术表现方式的多样化,因为"失去艺术的多样化,就失去了诗的魅力,也失去了时代生活的丰富性"。[2]正因为吴先生对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他的小诗创作也呈现出极大的张力。他的小诗清丽脱俗又精巧迷人,形式独特而内涵隽永,向读  相似文献   

16.
河飞记     
很好的五月天,我到香港去演讲,诗人知道了,叫我到他任教的中文大学去吃饭,中文大学的地势是“据山为王”的。如果走路当然很辛苦,但如坐在别人开的车子里上上下下攀爬自如倒也有趣,何况车子里还坐满了此地“盛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酷爱围棋,且棋艺精深。他在给友人的诗中曾毫不掩饰地说:“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他在为官期间,公务之余,常常下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也爱好围棋。他下棋时,专心致志,忘记一切,虽有大山在眼前他看不到;纵使响雷破柱他也听不见。他视下棋为最快乐之事,比亲临前线观“逐鹿之战”还更有趣;比在洞庭湖听奏“九歌”还更好听。  相似文献   

18.
卢荻秋 《财会月刊》2010,(5):I0025-I0025
悲壮泣鬼神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为抗全复国呼吁呐喊,虽壮志未酬,但临终时一首短诗《示儿》,可谓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足以让他千古不朽了。  相似文献   

19.
有个诗人乘坐长途汽车旅行的途中,突然,眼前一亮,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家商铺的招牌上,竟然题写了一句妙诗,“阳光不锈”,走近了,才发现招牌上写的是:“阳光不锈钢防盗窗”。  相似文献   

20.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作为智慧与道德双重象征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七擒孟获。形成蜀汉基业;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为官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