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认识老范是1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松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头天上任,来省城接我的就是老范,他是受县委宋书记和刘县长的委托专程来接我的。老范当时的职务是县办副主任。初次见面,他就给我留下了很热情的印象,这从他满脸的笑容、热烈  相似文献   

2.
水溪村的一位老人在山脚下放牛,突然一辆小车在不远处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大腹便便的人,老人一看就知道这人是个当官的。这人果真是领导,他四处看了看,便向老人走去。说:“老人家,放牛呢?”老人笑着点头,说:“领导去哪里呀?”领导好奇地问“:你知道我是领导?”老人说“:知道!”领导笑着说“:你知道我是谁?”老人不知道领导是谁,但老人听人家说过,他们市最大的领导是李书记,便随口说道:“你是李书记。”司机这时也走了过去,说:“老人家,你说对了,他就是李书记,你是不是从电视里见过我们李书记?”老人说:“不是。我们村里还没装电视。”这…  相似文献   

3.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在世上为什么?有一天.佛陀(释加牟尼)和他的四大弟子在修炼,其中有一个弟子.忽然站了起来.说:”我不练了.除非你能回答我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死后往哪里去?我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其他的弟子也都睁大了眼睛看着佛陀,显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疑团。佛陀仰头看着天空.然后带着微笑,安详地说:”印度有一个男子.身中毒箭,他在没有弄清楚是何人所射.箭镞的羽毛是什么做  相似文献   

4.
“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六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后这样问。妈妈心里想,问题终于来了,幸亏她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知道该怎样解释才会使孩子于性方面能有正确的认识,不致大惊小怪。于是讲了一大篇,然后等待女儿的反应。“坐我旁边的那个同学说,他是从菲律宾来的。”女儿说。我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5.
孙本召 《乡镇论坛》2011,(30):32-32
一个人,就是一粒种子。一块地,犁过,耙过,一粒种子从老茧的抚爱里,自由落体运动后.很听话地卧在土壤里。种子的飞落,和落叶不同。落叶,是秋的华美,有点宋词的哀婉;种子,是春的小令,欢悦灵动。我更钟情于种子。老家.就是一块地,我是老家的一粒种子。种子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个人,落地生根,一辈子安身立命的去处很多.  相似文献   

6.
任坤  傅卫 《人力资源》2007,(3S):22-23
我是某通信设备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最近,公司销售总监老张找到了人力资源部,向我诉说了一件困惑的事。他说:“今年我们部门提前超额完成了销售任务.正当筹划着如何组织员工庆祝时.却收到了得力干将王成的离职申请。看着他的离职申请,我感到很郁闷。王成从事销售工作已经三年多了,我对他一直很赏识,并且这两年给了他不少机会,薪水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他却突然提出辞职.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留住王成?”看到老张一筹莫展的样子.我一时也不知所措。当收到员工的离职申请时.企业的直线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如何应对?希望得到咨询专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儿子出生到现在,由于工作关系,我没有好好关心过他,我们南征北战,到处漂泊,换了好几个城市,把儿子带的都没有家的感觉了,不管到哪里,只要亲朋好友问他,他总说我们过几天就走了,听了这句话我心里很酸。  相似文献   

8.
放权:企业家要拿得起、放得下 老范行军:你是企业家,也是登山家,出版过畅销书,还是环保践行者,又做了哈佛访问学者……怎么称呼你,或者说你自己认同哪一个角色? 王石:我选择企业家,因为那是我的立足之本,谋生就靠它.而登山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当然,如果我能靠登山挣钱,我也会选择登山家的头衔. 老范行军:看来,你还是在做专业化的"减法".企业家与普通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王石:我觉得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是一个企业家,他掌握的资源可能比普通人要多一些.当然,掌握的资源多,也意味着要相应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相铺相成的是,一旦他意识到了责任,就能更多地从未来去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后患     
“喂,是我,啊,县长啊,什么事?啊──啊──啊,这事一会我到你办公室去谈吧”。县审计局的华局长放下电话听筒,找来经济责任审计室主任小赵。小赵是两年前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分配来的。她高挑的身材,一双黑亮的大眼睛,浑身上下透着年青人所特有的活力。她是局里的业务骨干,华局长的得力助手。小赵进屋,华局长示意她坐下,说:“刚才,县长来了电话,开晟物贸公司的老板郭大春要评市五一劳动奖章,要我们出个手续证明他不欠各种税,没经济问题。现在咱俩一起去县长那里把我们对郭大春的审计结论向县汇报一下,”话还没说完,小赵跳…  相似文献   

10.
高粱朋友:你好!来信收阅_从你的来信看、你也像全国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不甘家乡落后,勇于探索,从在家乡搞种植。养殖业,到办乡镇企业.到外出打工,样样都试着于。对你这种探索精神,我由衷地感到敬佩。你来信中说,我刊登载的“我看打工”文章,都着眼于让农村青年在家乡创业。而不是鼓励他们外出打工闯天下。对此,我想解释一下。从我刊截至目前收到的大量“我看打工”的文章来看,仅有三篇谈外出打工有益的文章———其中两篇已摘要在本刊第7期发表了.另外一篇就是你的这封来信了。所以,我刊并不是有意识刊登某一方面的文章而…  相似文献   

11.
“喂,是我,啊,县长啊,什么事?啊-啊-啊,这事一会我到你办公室去谈吧”。县审计局的华局长放下电话听筒,找来经济责任审计室主任小赵。小赵是两年前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分配来的。她高挑的身材,一双黑亮的大眼睛,浑身上下透着年青人所特有的活力。她是局里的业务骨干,华局长的得力助手。小赵进屋,华局长示意她坐下,说:“刚才,县  相似文献   

12.
据史料记载,辽圣宗登位后,曾巡视天下。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他发现一个叫萧朴的官员把自己的领地治理得井然有序,就叫来问其施政方法。萧朴十分谦恭地禀报说:“我哪里有什么方法啊!刚来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盛产板栗,就把那些大小不等的板栗放在同一个锅里炒,结果小的炒熟了,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本刊1998年第3期《卡车啊,你还要被扣到何时?》一文发表后引起反响,安徽宁国市霞西镇西村二组陈月英、江苏沭阳县悦来加油站徐综惠等朋友来信.对卡车被扣得不到处理表示深切关注。如今该案已有下文。作者涤非来信说《乡镇论坛》杂志1998年第3期第31页刊登笔者一篇题为"卡车啊,你还要被扣到何时?"的小通讯。3月底,在我收到该杂志后,便到受害人薛永涛家中询问案子执行情况。他说,3月初接到山东省曹县人民法院执行庭的电话,要其迅速到庭。他如期赶至曹县法院,执行庭长说道:"我们并不是不给你解决问题,你到处上告,搞得省法…  相似文献   

14.
一、写出一个人的特点 好的人物通讯在打动读者的同时,还要反映出时代的气息,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特征.新华社记者穆青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他认为"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角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只要儿子打电话回家,十有八九是要钱。 儿子自小在蜜罐里泡大,从不知艰苦朴素为何物。好在脑瓜子聪明,念书还行,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在一家设计公司谋了份设计师的工作,虽然作息时间不规律,工资还不算低,底薪一千加上提成有时能拿到两三千,在省城算高薪了。可是这小子每个月都会把钱花个精光,还经常打电话向家里敲诈勒索,什么过生日请同事们吃饭啊,上司结婚送礼啊.周未去旅游啊,借口和理由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一次公司举行唱歌比赛,他得了个一等奖,同事要他请客,他就向我索要四百块钱的‘‘紧急救灾款”。钱是给了,但我正告他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钱,你已经不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未成年人,你有能力也有责任生活自理了!”儿子嘴上是答应了,  相似文献   

16.
暗示     
童树梅 《乡镇论坛》2008,(31):43-43
这天,新上任的陈县长下到长沟乡检查工作。在一帮人前呼后拥的陪同下,他先来到一家茶场。正是清明前,茶山上一片碧绿,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陈县长兴致勃勃地指点着满眼茶树对乡干部说:“茶叶可是个好东西,纯绿色无污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美化了环境,你们可得抓好这一块啊!”大伙听了连忙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17.
华泽 《会计之友》2004,(6):94-94
本刊总编、山西会计培训学校校长李万才先生与世长辞了,他的离去对于他所爱过的人以及爱他的人们将永远是一段痛忆。至今,本刊不断收到人们悼念他的章,在此仅刊两篇短,以寄哀思。  相似文献   

18.
张伟 《公司》2004,(6):3
朋友投资了一个生产波纹管的企业.需要一个营销总监,让我帮助留心物色。他最初的想法.是想找一个有建材行业经验的。他又告诉我,波纹管虽然有时候也用在建筑行业.但准确地说并不能归于建材.因为更多时候它是运用在别的领域.比方汽车的零部件和通讯缆线。他说.波纹管在国外虽早已广泛应用,在国内还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9.
周礼 《乡镇论坛》2014,(5):32-33
那天中午.女儿一回到家就愤怒地责问我:“爸爸。为什么今天早上你不提醒我收书呢?害得我上课时找不到数学书.结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现在我心里还难受着呢.下次你一定要记得提醒我啊!”对于女儿丢三落四的习惯.我记不清曾教育过她多少次.提醒过她多少回.帮助过她多少次。之前.我一直觉得孩子还小,任何错误都可以原谅.总是尽量为她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雾都孤人     
边杰 《中国企业家》2004,(8):153-153
在中国.德国人的古板印象是出了名的。从机场一出来,操着东北口音的导游就介绍说,德国人很死板,最出名的笑话是关于问路的。如果你问一个德国人到哪里怎么走,对方一定会告诉你.但如果你接下去问,多长时间能到,他一定会摇摇头说:“我不知道。”等你转身走了几步之后,德国人会追上来告诉你需要的时间,因为只有看过你走路.他才能判断你要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