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指标遴选出位居"低端锁定"的12个行业,以此为基础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提出的假设。计量检验表明,FDI利润额、研发强度与市场需求的交互项对低端锁定的影响显著,结合突破低端锁定的潜力分析提出:(1)强调政策的公平性,政策制定不能因行业间的要素密集度而有所倾斜;(2)注重研发支出,以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作为突破"低端锁定"的内在动力;(3)重视需求侧管理,将市场需求的扩大作为破解"低端锁定"的外在推进剂。  相似文献   

2.
迮建军 《商业时代》2012,(28):78-79
大多数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企业仍处在"微笑曲线"中低端位置,并且与链主地位是不对称的。链主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挤压低端嵌入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其长期锁定在经济租的低端状态。本文从低端嵌入的市场结构的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低端嵌入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首次提出了嵌入竞争的十字型二元市场结构理论,其市场结构是包括水平方向的"面对面"的有效竞争和垂直方向带有纵向组织管理性质的垂直约束的双重叠加后而形成的异化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也强化了嵌入后的"锁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俘获型价值链下,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严重制约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从俘获价值链的观点出发,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低端锁定的成因,寻求俘获型价值链突破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深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活动日益密切,但是“中国制造”仍然面临“低端锁定”困局。鉴于此,本文基于对“低端困局”原因的剖析,从对外直接投资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分析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提出后发经济体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同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路径。对后发经济体突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锁定”困境,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迮建军 《商业时代》2012,(32):54-55
大多数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厂商仍处在"微笑曲线"中低端位置,并且与链主的地位存在不对称性。链主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挤压低端嵌入厂商的利润空间,迫使其长期锁定在经济租的低端状态。本文从嵌入全球价值链竞争性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位势出发,分析他们的市场控制力状态。嵌入厂商在水平方向"面对面"的有效竞争和垂直方向带有纵向组织职能的垂直约束的双重作用下,强化被"锁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知识溢出源、知识溢出途径、企业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网络等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渠道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为提升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果提供了实证基础。对"知识溢出"这个潜在变量的解释中,"知识受体属性"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最大。结构方程模型对"知识溢出源属性"的解释中,"知识存量"对"知识溢出源属性"的影响最大。对"知识溢出途径"的解释中,"项目开发"对"知识溢出途径"的影响最大,表明"项目开发"是最为有效的"知识溢出途径"。结构方程模型对"知识受体属性"的解释中,"吸收能力"对"知识受体属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和价值链分工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出现收缩,发展中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出现延伸,全球贸易一改之前的长期增长态势,转而出现了衰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贸易增加值分布格局的改变、微笑曲线的变化及全球价值链的本地化区域化收缩,都推动着全球价值链的重构。虽然全球贸易衰退会严重影响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但全球价值链重构有助于中国企业打破低端锁定局面。在此背景下,应积极引导中国企业从低端锁定转向锁定高端,加快构建自贸区网络以推动中国贸易向边境内深化,并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加快构建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网络,从而实现中国出口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我国低端制造业作为我国切入国际生产体系的路径,目前存在着被"锁定",并继续恶化的风险。突破低端制造业的根本出路是使低端生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这种攀升要靠发展本地化经济和有效的产业政策激励。  相似文献   

9.
由于拥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工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多的外资以集群网络方式投资到中国内地,形成外资主导集群网络。然而。由于外资集群网络根植性不强,使得内外资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不能顺畅实现。从而导致本地企业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而难以实现升级。本文就外资集群网络对本地企业升级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复杂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溢出改变了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的知识环境,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目前,知识溢出效应成为集群研究领域的前沿.文章阐述了知识溢出的内涵、分析框架,并根据复杂系统理论分析了知识溢出系统的适应性主体,总结出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