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水泥、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确定为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为了解鹿泉市过剩产能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人民银行鹿泉市支行对辖区水泥行业做了专项调查.本文介绍了鹿泉市水泥产业发展历程及过剩产能化解情况,分析了化解水泥过剩产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期关注   产能过剩不容忽视   200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2006年经济工作一个任务是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2006年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所作的当前经济形势和今年经济工作的报告中,再次提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日益显现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压缩这些行业过剩的产能,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指出钢铁等7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等4个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2006年3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06)11号”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指出,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目前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涅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作为银行信贷部门,对产能过剩行业怎么看,应持何种信贷政策,应采取那些措施.注意那些问题,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产能过剩面对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996年及以后一段时间也曾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当时不是生产增长速度过快,而是市场需求下滑过急。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是一个铜币的两面。因需求下滑导致的“产能相对过剩”, 从另一个视角看,称为“需求不足”更为准确。 2003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快速上升,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生产和投资以更快速度增长,但一段时期里仍然供不应求。目前产能快速增长的行业,差不多都是前些年产能扩张受到压抑因而供不应求的行业。近几年这些行业产能增长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才使产能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但在供不应求问题解决后,产能快速扩张之势并没有减缓下来,很快出现了产能超过需求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13,(11):82-85
1O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意见》根据行业特点,分别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分业施策,并确定了当前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8项主要任务。一是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  相似文献   

6.
《青海金融》2014,(8):18-20
产能过剩行业是目前国家调控重点,但同时又是推动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本文通过对青海产能过剩行业融资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银行业应关注的风险以及如何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升级调整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5年末,有关部门强调,根据对重点行业的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钢铁和电解铝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有潜在产能过剩的问题。随后,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设想和举措。  相似文献   

8.
近期在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对产能过剩行业明确叫停的背景下,各家银行不约而同地提出从产能矛盾突出的行业退出。本文件深入分析当把大量资金贷放到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时,银行将面临的风险,以及对银行信贷部门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使银行业科学、合理把握信贷节奏,强化贷款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一、产能过剩行业基本情况(一)五大行业产能过剩总体情况。欧美国家对产能过剩的评判标准是:产能利用率在79%~83%区间为正常值,85%左右为产能得到充分利用,超过90%为产能不足,明显低于79%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从全国来看,钢材、汽车、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47%、76.96%、77.78%,参照上述标准都存在产能过剩;纺织、电力行业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GDP增长8.7%,实现了全年保八的增长目标。与这一数据同时引起关注的,是对于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担忧。2009年9月,发改委牵头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严厉的措辞要求抑制产能过剩,其中被点名的既包括钢铁、水泥等传统过剩行业,也包括风电设备、多晶硅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那么,是什么推动了此轮的产能过剩?在本轮产能过剩中,银行所扮演的角色依旧令人关注。一方面,2009年银行新增贷款9.59万亿元,天量信贷助推大量不差钱的工业项目盲目上马、重复建设而加剧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治理过程中,银行也将无法独善其身而不得不为产能过剩埋单,同时,《意见》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银行又被寄望于在产能过剩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即为本期一线话题关注的内容。参与本期话题讨论的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成都商业银行党委副书记田华茂、上海银行的张吉光和中国银监会南通监管分局的陈亚楠。  相似文献   

11.
近期在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对产能过剩行业明确叫停的背景下,各家银行不约而同地提出从产能矛盾突出的行业退出.本文件深入分析当把大量资金贷放到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时,银行将面临的风险,以及对银行信贷部门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使银行业科学、合理把握信贷节奏,强化贷款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向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发函,书面提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2013年10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指出,我国部分行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  相似文献   

13.
黄蕙 《金融博览》2006,(1):19-19
历经一年的冷热之争,2005年中国经济最终以“高增长,低通胀”的不俗成绩画上了句号,但与此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灯也随之亮起。为何在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后产能过剩问题会如此凸显?过剩产能又将如何消化等等,成为经济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张立群认为,产能过剩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经济萧条时,产能过剩可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偏冷;而从目前中国发展的阶段和大国特点看,产能过剩不一定导致经济偏冷。“只要政策得力,调控好失衡的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GDP仍会保持在8%的合理速度。”国家发…  相似文献   

14.
如何应对一些行业产能过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出现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特征若干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有以下三个特征: 1.阶段性过剩。总地看,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新厘清了产能过剩的内涵,发现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产能过剩更为合理且产能过剩程度也相对较轻;理论上企业出于对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会保持适度的产能过剩。理解中国的产能过剩需结合政府、市场和行业特征综合分析,产能过剩行业既受到政府管制、又允许市场竞争的行业特征,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政策执行方面激励不相容的特点是理解中国长期产能过剩的关键;最后本文从产能过剩的统计、理解、产业政策方面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期的考验,以钢铁行业为代表性的产能过剩正是转型期矛盾产物。它会造成过剩行业利润的普遍下降,失业人数增加,同时还给银行资产质量蒙上了阴影。而防范过剩危机,消解过剩矛盾,这些都将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日益严峻的煤炭产能过剩问题亟需我国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的现状,以及去产能工作的现状,指出去产能已经获得的如煤炭价格逐步回暖、煤炭行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率提高等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去产能改革会加大煤炭相关行业运营风险、政府过分干预或不作为以及煤炭去产能可能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去产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和光伏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在75%以下,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产能合理利用水平。产能过剩再次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过剩将成为未来5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以来,“产能过剩”毫无疑问成了点击率最高的财经词汇之一。年初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2006年对通缩的担忧主要来自于钢铁、汽车、电解铝等11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产品价格下降、库存增加、利润减少、企业效益下降。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他透露,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