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进入90年代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城市底层女性的痛苦与不幸寄予了深切地关怀。在她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零作坊》和《泥霞池》等小说中,作家叙写了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女人们的苦难、沉沦及痛苦挣扎,揭示出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女性艰难、粗俗的生存状态。但迟子建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身上朴素、善良的人性光彩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透露出缕缕温情。迟子建的底层写作,充满了现实关照和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王忠信 《黑河学刊》2013,(11):38-39
进入90年代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城市底层女性的痛苦与不幸寄予了深切地关怀。在她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零作坊》和《泥霞池》等小说中,作家叙写了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女人们的苦难、沉沦及痛苦挣扎,揭示出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女性艰难、粗俗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宠儿》和《紫色》分别是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她们在小说中以不同的手法构建了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妇女饱受歧视和压迫的生存状态和她们觉醒后奋起抗争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揭示了造成黑人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带来的正面效应有目共睹,负面效应也无法避讳,反现代性也就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合理选择。迟子建大部分小说秉承的就是一种反现代性立场。这尤其表现于她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全面批判中,她的小说往往把现代城市视为引人堕落的罪恶之地。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示了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的自然家园和民族传统的全方面破坏过程,更是迟子建的反现代性立场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5.
种琳 《魅力中国》2014,(7):106-106
对于钱钟书的小说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侧重于《围城》的研究,一种是侧重于男性人物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两种倾向提出了从女性人物入手分析钱钟书小说的观点。梳理了小说中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形象,揭示了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李青 《魅力中国》2011,(17):239-239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城市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民从内地偏僻的乡镇涌向城市寻找新的生活,出现了一个中国特有的阶层——农民工阶层。本文以底层艺术创作为视角,通过对《中国式民工》的文本分析,解读大众文化下的底层创作。  相似文献   

7.
许丹丹 《魅力中国》2010,(17):193-194
中国的男权中心制度不仅是女界所要批判与消解的目标,它也严重地压抑与窒息着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萧红在她的小说《生死场》中通过对农村一系列苦难女性形象的描写及各类愚夫形象的塑造.鲜明真实地展现了男权中心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有力地批判与消解了男权中心文化。  相似文献   

8.
杨旭莉 《魅力中国》2013,(34):89-89
本文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高兴》中刘高兴两人的形象分析,探索时代背景下的民工的生存状态。对路遥笔下孙少平的淳朴、乐观,贾平凹笔下的刘高兴的真实和苦难两种人物性格的分析,了解民工进城的艰难以及城市对民工接纳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姚青群 《魅力中国》2010,(11):100-100
贾平凹的很多作品都关注农村人进城务工的问题,例如《白夜》,《废都》等,然而《高兴》这部小说不同于以往,《土门》反映的是城乡二元结合部的变迁,《废都》表现的社会转型期城市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对于《高兴》作者将文学触角延伸到了城市最底层的人物身上。贾平凹的《高兴》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生存状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刘高兴这个处于社会底层人的形象,从小说本说可以看出,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城市对异己的排斥,导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10.
李明凤 《魅力中国》2011,(17):102-103
史景迁的《王氏之死》是作者早期注重历史个案考究,“复原”中国清初山东社会底层概况,再现了当时山东民众的生活样貌的一部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史书。该书试图运用尽可能真实和完善的史料向我们展示17世纪山东郯城县底层小人物的生存样态,用形象具体的人物作为鲜活的样本来阐述这些被忽略所遗忘的小人物的生命轨迹,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早中期小说创作注重乡土世界的构建,以奇异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地域风情,以及厚重的民间文化书写,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在细致入微的世俗生存描绘中,以女性的视域将乡土世界更多地与当下的自然、生命、人性、诗意营造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当代文坛独特乡土话语的女性言说。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木刻大师汪刃锋抗战时期在重庆生活了六年多,创作了很多作品.《抢水》、《这是命运吗》、《逃到哪里去》、《赶场》、《嘉陵纤夫》……这些木刻作品直面社会现实,通过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刻画,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苦难的深刻内涵,表达人民呼吁和平与民主、祈求社会进步的呼声.  相似文献   

13.
周益 《开放潮》2005,(5):14-16
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建设城市,创造财富,但一个鲜明的对照是他们贫穷无奈的生活状态,艰难的生存状况和陌生的城市使中国民工饱受心理疾患之苦。中国目前有超过1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每年又有上千万新的劳动力大军涌入城市,而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这些外来者。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民工们的生存状态。《周末报》选取全国五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对民工的出路、生活、子女教育、情感、健康权益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采访。本刊节选记者周益的文章,让我们透过上海打工妹刘丽的遭遇,了解当今民工尴尬的生存状态,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关注我们身旁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叶的小说《镜花缘》,既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杂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才学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笔者认为这部小说确实体现了对女性的地位的关注和思考。胡适先生就说过这部小说的作者李汝珍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在小说中,作者力图为女性争得一份权利,精心设计了一个男女位置颠倒的“女儿国”,让男人也尝尝做女人的痛苦。作者从女人缠脚出发探讨了女性的地位问题,同时作者借百位花神下凡成为百位才女,探讨了女性的婚姻问题和出身问题。为提高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解放做出有意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陈波 《黑河学刊》2013,(7):14-14,53
艾略特在长诗《荒原》中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几种女性形象,传达了天使理想在现代社会的没落和精神贫瘠荒原似的生存状态,这些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女性形象寓意着一战后弥漫西方的悲观情绪和幻灭意识。  相似文献   

16.
聂美琪 《魅力中国》2014,(21):96-96
《寒夜》叙述的是抗日战争背景下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故事,通过平凡的小人小事,通过小人物的受苦和悲剧,控诉那个如同寒夜般凛冽彻骨的旧社会,为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痛苦和悲愤的呼声。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汪文宣、汪母和曾树生,汪文宣是一个性格懦弱、喜自我安慰的知识青年;汪母则是个爱子心切、身心都依靠着儿子生存的封建家长;而曾树生就是一个有思想又大胆追求幸福的新时代女性。他们彼此紧密相连,互生矛盾,由此产生出夫妻关系、婆媳矛盾和母子情怀三个主要的矛盾冲突,这是促使家庭悲剧产生的内因。  相似文献   

17.
王淼 《黑河学刊》2007,(4):4-45
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荒诞的社会里自在地存在,他在苦难和坎坷的生活中勇于选择,敢于行动,凝练出了自信、刚毅的优雅品质,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表现出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梁珊珊 《新西部(上)》2013,(10):90-90,101
本文从中西方两位女性主义先驱所表现出女性意识的相似性角度分析了凯特·肖邦和铁凝的小说一《一小时之间》和《玫瑰门》。解读了两位女主人公路易丝与司绮纹在男权社会的顺从,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斗争。揭示出女性解放的必然与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小说和电影作为不同的叙事模式,在构建人物形象上有着不同的方式。本文对小说《人生》和电影《人生》中不同视角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归纳、比较,从中梳理出应如何将语言艺术和视听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在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独树一帜.女作家在对故园冻土的深情注视中,以洋溢着"伤怀之美"的文字经营出原野、月光、菜园、墓园等极富北国风情的意象,在透露深邃的人生况味的同时传达出鲜明的诗化倾向.小说的诗意书写主要从三个向度展开自然诗意、情感诗意、生命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