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微企业信贷是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但现有研究对金融科技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实现过程缺乏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构建了"金融科技赋能-软信息约束-抵押要求-小微企业信贷"链式中介模型,并采用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信用环境对该模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赋能对小微企业信贷存在正向影响.(2)软信息约束与抵押要求均在金融科技赋能与小微企业信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软信息约束与抵押要求在金融科技赋能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正向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4)信用环境通过弱化金融科技赋能对软信息约束的影响进而对链式中介作用起调节作用.本文结论为金融科技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提供了银行视角的理论解释,也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科技实践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匹配2011—2021年A股上市的制造业民营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促进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且通过信贷配置纠偏效应发挥这一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在小规模、高科技民营企业,以及银行竞争度较强地区、金融化程度较低的民营企业之中更能发挥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更好地释放金融科技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20年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从规模效应、风险结构效应、成本收入效应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并检验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存在直接负向影响与间接正向影响,且综合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国有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负的政策效应,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具备显著的政策效应;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中规模效应、成本收入效应为主要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4.
盛天翔  范从来 《金融研究》2020,480(6):114-132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金融科技的发展或许会带来新变化,但相关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构建包含贷款技术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型,提出金融科技、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关系假说。在此基础上,手工收集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建立与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相关的各省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并利用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整个银行业体系,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推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时,存在最优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最优银行业竞争程度越高。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信贷理论,补充中国经验证据,为促进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近年来在量增价降方面有了突破,但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依然存在,可能在于银行信贷供给的精准性不足,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银行提高信贷精准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全国20个省市404份银行问卷,构建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精准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小微企业黏性和银行供给意愿双中介路径,考察银行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对精准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能力中商业银行的小微客户管理水平以及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均能通过提升小微企业黏性,进而提高小微信贷供给的精准性;外部环境中政策支持通过银行供给意愿正向影响信贷供给精准性,但融资担保支持则对精准性作用不大。此外,小微客户管理水平和小微企业黏性对精准性的提高更为重要。基于此,应精细化小微信贷管理、系统化金融科技应用并进一步优化信贷环境,以增强服务黏性和意愿,从而提升银行小微信贷供给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市银行年报信息的文本挖掘,构建了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相比,从业务规模、信贷风险和贷款收益角度,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存在错位竞争,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不仅促进了自身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张,提升了银行信贷的普惠性,还有助于增强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COVID-19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外生冲击作为考验银行经营应急能力的“准自然实验”,根据超效率E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分解并评价银行综合效率指标,运用PSM-DID模型深入分析疫情对银行综合效率的影响,考察数字金融的缓解效用及其路径机理,分析银行规模、逆周期信贷投放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OVID-19疫情对银行综合效率形成了不利冲击,该冲击具有随时间逐渐递减的动态变化特征,数字金融则通过调节路径发挥缓解冲击的作用,但该作用受到银行规模、逆周期信贷投放水平的非对称性约束。本文丰富拓展了数字金融、银行经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为监管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背景 多年来,商业银行都是金融结构的中心点,其信贷活动对国民经济的有着巨大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前,国内金融业竞争相对平缓,银行凭借着政策、规模、网点等优势垄断着国内的信贷市场,使其有足够的余地来挑选实力强、规模大、经营稳定、上升势头猛的大型企业为信贷业务的客户,这也成为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所存在的“三元悖论”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收益和成本的不匹配问题使得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约束和瓶颈。而引入金融科技和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后,新型供应链金融业务则能够有效支持产业链上小微企业的发展。由此本文提供了两种商业银行可以开展的新型供应链金融业务场景,一是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赋能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二是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赋能的存货融资业务。  相似文献   

10.
彭涛 《时代金融》2013,(15):232-233
电子商务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而电子商务本身所具有的公开、透明、数据可记载的特点,使电商平台沉淀了海量的数据,为了解企业的经营和信用情况创造了条件。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为利用这些数据开展针对电商企业的小微信贷,破解小微信贷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微贷款面临的困难,然后分析了电商平台上的大数据给小微信贷带来的变化,最后就银行与电商平台在网络小微信贷业务上的竞合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数据库构建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综合指标,同时选取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价值比上限代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通过对2008—2018年间我国114家商业银行的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单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还是宏观审慎工具综合指标,均能抑制信贷规模以及房价的快速增长,减少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且针对特定目标设立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微观层面也能有效抑制银行风险.就具体的政策效果而言,相较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李蓝 《南方金融》2004,(10):49-5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金融业的核心业务——信贷业务,必须树立科学的信贷经营观,特别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讲,既是实现上市的需要,也是应对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挑战的有力措施和根本途径。树立科学信贷经营观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政策、国际市场的前瞻性研究,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积极协凋配合,加快信贷经营体制创新,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信贷文化,实现信贷业务的效益、质量、市场、规模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邹熙  黄凯 《武汉金融》2023,(3):21-31
本文对全球125个经济体1990—2020年的数据建立面板logit模型,从宏观审慎政策视角研究了信贷扩张与系统性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对于信贷扩张具有反向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信贷扩张对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概率的提高作用并不会因为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时间范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宏观审慎政策对信贷扩张的调节效应仅在中高收入国家、发达经济体以及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显著。此外,信贷类和其他类宏观审慎政策会降低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但仅有流动性宏观审慎政策对信贷扩张具有明显调节作用。本文还证实了系统性银行危机具有明显动态持续性特征,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能够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黄剑辉  李鑫 《银行家》2020,(1):46-47
近年来国内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频出,但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日益兴起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则利用大数据技术等金融科技手段,为解决传统小微信贷业务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民生银行作为银行业"小微金融"概念的提出者,也在互联网小微贷款领域率先探索,在小微3.0新模式下,争做线上小微金融领跑者。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金融科技如何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效率,有助于银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本文使用DEA-BCC模型测算了32家上市商业银行2017—2021年的小微企业信贷效率,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信贷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信贷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在大型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高银行对外竞争度和提升银行业务管理水平的路径实现。此外,银行的内部控制水平能够正向调节金融科技对小微企业信贷效率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信贷提供了微观经验支持,对于银行如何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效率以进一步缓解融资约束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环境日益复杂,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风险事件,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银行监管部门认识到,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信贷业务,信贷风险防范是银行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当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不断出台,但有些改革方案及措施与银行的信贷方针、政策时有相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转型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必要性,对金融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以信贷为例描述了转型金融实践及其面临的制约因素,从完善低碳转型激励约束政策、优化外部评价与信息披露机制、以金融科技赋能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我国33家商业银行2007-2018年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银行异质性特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一是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显著影响,扩展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自身的风险.二是信贷资产质量较差、资产负债率较低以及多元化经营程度高的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能更有效地降低自身风险.三是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具有更明显的风险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资产质量及信贷资金盈利水平对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将多方位地输助信贷业务的管理,提高信贷质量。华夏银行开发的信贷系统应用对象包括华夏银行总行和分支行的信贷业务有关部门,目的是实现信贷资料和数据的共享和网络化,输助信贷员进行信贷管理,使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能及时得到辖内贷款的统计数据,主要实现以下各个目标。 1.建立借款人资料数据库,实现对借款人的信用分析、财务分析。 2.建立贷款资料数据库,实现对贷款的风检测算和五级分类,同时与…  相似文献   

20.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15,482(8):93-111
当前,我国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错配程度的提高整体上会提高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并且这种效应仅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的地区显著;僵尸企业和盈利性较差的企业,分别受到“利润追逐”和“投资替代”机制的影响,金融错配对其影子银行化趋势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水平的上升通过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实体投资水平,这种效应在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金融错配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程度和实体投资规模,而非资本回报率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