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只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企业ESG表现起提升作用;并且相较于低碳城市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成熟期企业,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提升高碳城市企业、国有企业和衰退期企业的ESG表现,抑制成长期企业的ESG表现。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2013-2020年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数据,以高碳和低碳企业为异质性研究视角,采用PSM-DID检验了碳排放交易对企业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高了低碳企业的股票收益率,该作用可由现金流效应解释,且在高新技术类、高行业集中度的企业中效果更加显著;对高碳企业的股票收益率则无明显影响。在调节机制方面,碳市场活跃度能够促进碳交易机制对股票收益的正向影响,而碳价对两类企业均未能发挥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构建独特气候风险指标,考察气候风险冲击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外生气候风险冲击会触发“金融加速器”效应,显著抑制企业信贷融资,尤其对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的企业而言,这种抑制作用更为突出。机制分析显示,气候风险主要通过降低工业产出与销售收入、加速抵押品折旧渠道抑制企业信贷融资。异质性分析显示,气候风险的影响存在所有权和行业异质性,而金融深化有助于缓释气候风险的负面冲击。鉴于此,决策部门应充分关注气候风险对企业经营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积极推动企业提升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优化金融结构,为企业营造更有利的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2014年中国开展碳市场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9年中国八个高碳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交易对高碳企业的减排影响,以及转型金融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仅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不能有效促进参与碳市场的企业减排,甚至还增加了企业碳排放。第二,转型金融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共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减排,并且这种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碳减排净效应可以有效抵消单一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增加的净影响。第三,转型金融通过促进提升高碳企业的减碳技术水平,进而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高碳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快转型金融发展,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发展,适时引入碳税政策,充分发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促进企业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多部门DSGE模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SR)对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冲击对总产出、绿色低碳产出和环境质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赢”。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碳减排的机制为:第一,厂商提升碳减排技术和调整生产要素配置,将生产要素由高碳产品转移到低碳产品,增加低碳产品供给,从而发挥碳减排效应;第二,政府将CSR嵌套在碳减排补贴环境政策中,会对厂商履行CSR产生的碳减排成本形成“补偿”效应,进而提升碳减排效果;第三,能源部门生产力的提升会增加经济系统的能源供给,激发履行CSR和依赖可再生能源的厂商进行低碳生产,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因此,厂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政府根据厂商履行CSR高低执行差异化的碳减排补贴政策以及能源部门生产力的提升三者协同发展才能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造绿色转型调整系数,对原有的企业风险衡量方法进行补充,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ESG表现对企业绿色转型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提高ESG表现有助于降低绿色转型风险,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这种效应是通过增加创新活动、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客户集中度三种渠道实现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对风险的抑制效应在非重污染行业、低碳城市、非国营性质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9年,欧盟在《绿色新政》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并保护欧盟本土碳密集产业的竞争力。欧盟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全面评估我国在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的低碳转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过程和政策细节,包括涉及的产品范围、碳排放核算和定价机制等。其次,本文总结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背景下我国低碳转型的重要风险,包括出口贸易壁垒、高碳行业减排压力、气候资金缺口等。最后,为了全面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本文建议我国从以下四个关键方面发力: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建设国际化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完善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优先支持高碳行业使用绿电;控制高碳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提高我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促进全球气候合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5—2019年间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为观察窗口,考察企业的纳税声誉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冲击下,企业良好的纳税声誉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变动。机制检验发现,纳税声誉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以及更低的融资约束,进而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根据企业所处的政商环境、行业以及企业成熟度,企业纳税声誉存在非对称效应。同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下纳税声誉良好的企业有更佳的经营表现。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风险化解视角理解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实施的微观经济效应,同时也有助于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出台。  相似文献   

9.
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体系传导,塑造具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高韧性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银行作为资本连接者,内部运营和价值链合作均受到转型风险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双碳”目标给银行的行业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决策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识别和量化“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行业外溢性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识别银行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涉碳资产风险敞口,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解构“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关联性,并实证测算高碳行业之间、高碳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以及高碳行业与银行投融资主要支持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基于实证结果,从风险识别、风险敞口、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四个维度提出了银行气候转型风险管理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低碳信贷——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低碳信贷的需求 低碳经济是指转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增长模式,改走低碳环保之路,实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降低碳排放量问题,核心是提升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和低碳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1.
高碳行业降碳过程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对地区经济与金融运行产生冲击。本文构建了包含碳排放、高碳行业产出、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的联立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高、中、低三种碳排放情景下“双碳”目标约束会通过影响高碳行业产出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产生多大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有:高碳行业产出提高会促进经济增长,降低金融风险,但会使碳排放量上升;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碳排放水平和金融风险;高碳行业金融供给增加有利于高碳行业提高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增长,降低金融风险。基于上述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可以测算若保持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为实现“双碳”目标,在低、中、高三种碳排放水平下,山东省2021年至2060年GDP年均增速约为1.04%—4.45%,且碳排放约束越严格经济增长速度越慢。短期内,高碳排放水平下金融风险基本稳定,而正常碳排放水平和低碳排放水平情景下金融风险会升高;长期来看,高碳排放水平和正常碳排放水平两种情景下金融风险逐渐下降,而低碳排放水平下金融风险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2.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注入动力,引导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碳减排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09—2022年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微观数据,实证考察了双碳背景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双碳背景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且影响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重污染企业的ESG表现更易受到试点政策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双碳背景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政府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企业ESG表现。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评估双碳背景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效果,引导企业更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环保绩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韩忠雪  何露 《金融与经济》2024,(3):49-61+94
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ESG表现对企业并购商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SG表现显著降低了企业并购商誉规模和商誉减值风险。机制研究发现,ESG表现通过治理效应和信号效应路径抑制企业并购商誉规模和降低商誉减值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并购溢价率高、商誉减值风险高、绿色并购、相关行业并购时,ESG表现降低并购商誉规模和商誉减值风险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外部金融监管进一步强化了ESG表现对并购商誉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依据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量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有效提升企业的ESG表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环境治理投资来提升企业的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企业市值压力和财务风险更低的企业、市场关注度更高的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作用更显著。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分类推进重污染行业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5.
高质量增长和“双碳”战略使社会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愈加重视,ESG表现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企业价值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背景,以2015-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因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提升企业价值,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价值;同时,良好的ESG表现能够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价值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对非国有和高碳行业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更大。因此,企业应提升ESG表现以促进企业市场价值的有效提升;政府应加强ESG领域的制度规范和法治建设,防范风险;投资者应重视企业的ESG表现,关注企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经济社会应对“未富先老”的全面冲击。本文从企业债务融资视角,探究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微观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显著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水平,这一结论在采用计划生育强度作为工具变量检验之后依然存在。机制分析表明,地区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加剧融资约束和增加经营风险两个渠道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传统行业、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样本中更为明显。进一步地,人口老龄化在引致金融资源供给冲击的同时,也会加剧金融资源错配,体现在地区人口老龄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融资不足水平,且对企业债务融资的负面影响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微观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视角理解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并为国家实施积极的人口老龄化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战略管理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制度政策环境→意愿&能力→行为”理论框架,分析政策规制、绿色金融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选取河南省274家高碳企业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正向影响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意愿和能力,市场激励型规制的作用大于命令控制型规制;绿色金融政策、企业转型意愿和能力正向影响其转型行为,企业转型能力在绿色金融政策对其转型行为的作用中具有中介效应。最后,文章从优化政策规制工具,加快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高碳行业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本文以煤炭行业为例,从行业和企业视角出发,分析识别煤炭行业因气候环境因素引发的主要信贷风险因素,构建量化模型进行情景分析、财务分析和压力测试,量化和管理信用风险,完善低气候环境风险导向的信用风险管理,有效管理高碳资产的风险敞口,促进产品创新和资本配置。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不仅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而且会对金融系统稳定造成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分位数、时域和频域连通性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高碳行业的影响,进而分析对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在极端经济状态下,气候变化对高碳企业的影响,以及高碳企业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均远高于正常经济状态下气候变化对上述变量的影响。其次,气候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时变特征,且重大事件加剧了变量的溢出效应。因而,相较于长期风险,应当重点关注气候突发事件在短期内对金融机构造成的风险冲击。  相似文献   

20.
在节能减排及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双重约束下,低碳政策及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协调上述约束的两个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方法测定其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及能源要素节约偏向,在此基础上,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看,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说明中国城市偏向型技术进步整体上增进了全要素生产率,但随时间推移该指数在样本期内逐步下降。第二,从能源要素节约偏向看,技术进步在能源与资本中出现能源节约偏向的城市数量呈现出小幅度波动趋势,但数量变化不大;技术进步在能源与劳动中出现能源节约偏向的城市数量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第三,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技术进步促进效应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增进了中国城市偏向型技术进步,并使得中国城市技术进步在能源-资本中偏向节约能源。第四,从作用机制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诱发能源节约型技术进步、增加贷款可得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来增进中国城市偏向型技术进步,但通过增强居民绿色消费观念来增进偏向型技术进步这一机制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