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金融制裁的传导机制,并选取1945-2017年全球303起金融制裁案例实证检验影响制裁有效性的因素。研究发现:金融制裁有效性与目标国被制裁成本、多边制裁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目标国政治经济不稳定性等因素呈显著负相关;且两国友好关系等因素在金融制裁的威胁阶段与实施阶段有效性不同。鉴于此,建议中国应加快建设涵盖金融制裁与反制裁的对外政策工具箱,并将制裁威胁阶段纳入考量范围,同时通过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等方式,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大国博弈竞争由军事"热战"、军备"冷战"、贸易"封锁"等传统形态转向以金融制裁为代表的"聪明制裁".围绕货币融资的"阻击"与"防御"是经济战中金融制裁与反制裁的集中表现,选择大国案例进行定量分析,试图揭示大国金融制裁博弈的特征,并提出策略应对.主要结论:一是宏观评估发现金融制裁对经济存在累积的破坏效应,反制裁措施能有效减缓;二是微观评估发现金融制裁的危机传导路径中,汇市和债市的制裁效应显著,揭示出市场恐慌情绪的杠杆效应.策略建议:一是建立反制裁法律体系,提早布局反制裁战略方案;二是树立市场信心,消除潜在的恐慌性杠杆效应;三是保持国债市场金融基础设施穿透式监管功能,渐进式开放国债市场,提升金融韧性.  相似文献   

3.
金融制裁较其他经济制裁形式具有见效快、效果显著、成本低、易于集体行动等优点,美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以及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核心地位,在对外政策中倾向于使用金融制裁。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评述,研究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特点、对被制裁国的负面影响及被制裁国的应对措施,进而研究金融制裁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防控的警示意义。本文提出我国应当加强对金融攻击与制裁的研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构建我国外汇储备安全评估与预警指标体系;保持应付自如的适度规模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4.
牟思思  张赶 《河北金融》2023,(2):13-16+51
长臂管辖权原来是美国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近年来,美国频繁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之上,滥用长臂管辖权,对相关国家采取制裁措施,引发国际关系紧张态势。其中,金融制裁成为美国实施长臂管辖的常规手段,强度高、影响大,特别是本轮俄乌冲突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手段,力图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研究长臂管辖中的金融制裁与反制裁措施,对于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SWIFT为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这是一个控制着最大的银行间信息交换系统的国际组织。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制裁措施,其中包括把俄罗斯剔除SWIFT系统。由于中俄两国贸易来往密切,本文通过分析SWIFT对俄罗斯制裁后的影响,给出中国应当在金融制裁中如何应对的建议,尽可能减少结算体系的不便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革军 《中国外汇》2023,(11):46-48
<正>2014年以来,美对俄金融制裁烈度不断升级,金融打击更加精准,制裁联合的同盟国家更多。从实证结果看,金融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金融的短期冲击较为显著,中期冲击趋于弱化。自20世纪以来,美国开始频繁运用金融制裁处理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矛盾。在对俄罗斯、伊朗、朝鲜、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制裁已经成为美国实施其霸权主义对外政策的常用工具。其中,金融制裁由于具有成本低、威力大、执行易、规避难等特点,在美国对外经济制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法律角度对美国金融制裁的管辖权基础、法律依据和执行机制进行了介绍和剖析,并结合案例对美国对伊朗、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的金融制裁情况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最后,本文对我国金融机构在叙做相关业务时应注意的法律风险进行了提示,并给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武斌 《河北金融》2020,(12):68-72
金融制裁是美国诸多制裁方式中的一种,呈现典型的非对称性特征,有全套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作支撑,美国交叉灵活运用国家制裁、名单制裁、行业制裁和二级制裁,实现其政策目标。在执行机制上,美国财政部通过其下设的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和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实施对外金融制裁。根据综合实力不同,国际上应对金融制裁的方式可归纳为阻断、反制和规避,阻断经验对中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面对美国可能发起的以金融制裁方式对中国进行遏制和打压,我国应理性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主动提前做好风险防范预案,探索中国版的域外管辖和制裁名单管理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徐以升  马鑫 《国际融资》2020,(11):36-40
金融制裁作为经济制裁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其对外政策目的的常见工具。就金融制裁实施的手段而言,主要有:冻结或冻结并没收资产;财政制裁;切断美元获取能力和使用美元渠道;禁止全球金融机构与被制裁对象交易;制裁对方银行体系。美国具有发起金融制裁的基本条件,这是当前美国和美元所拥有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心地位所吻合的。也就是说,当前全球金融制裁的核心特征,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64个国家1990—200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金融抑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抑制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存在显著负向效应,金融抑制程度越高,金融体制越不完善,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从金融抑制各分项来看,信贷控制、证券市场控制和资本账户控制对经济运行效率的负向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运用200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研究绿色金融对空气污染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一个地区的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改善本地区的空气污染,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和城市化水平异质性;第二,绿色金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两个传导机制影响空气污染;第三,本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会对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郭佩 《中国外汇》2023,(1):76-77
<正>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时期,银行应高度关注国际局势,不断提升合规意识,完善合规防控体系,加强信用证项下制裁风险的识别和应对,避免陷入制裁泥淖。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对贸易领域的影响持续发酵,金融制裁深刻影响贸易局势。美欧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多轮制裁,对俄罗斯主要银行实施了禁令。目前信用证主要以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脱实向虚"现象日趋严重.本文基于FWTW资金流量表构建金融"脱实向虚"代理指标,采用2003—2018年跨国面板数据探究金融"脱实向虚"对一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脱实向虚"会显著抑制一国技术创新水平,且对创新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的负向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模型显示,资金错配以及人力资本错配是金融"脱实向虚"影响技术创新的两条重要渠道;异质性检验表明,发展中国家金融"脱实向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相较于发达国家更加显著.鉴此,我国应防范化解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构建激励金融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的机制,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完善其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构建金融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1987至2011年间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负向效应;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汇率波动显著加大金融风险效应也主要表现为长期;企业亏损率在长、短期内均对金融稳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7—2016年东盟国别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FDI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金融生态环境对FDI效应存在线性关系,但是动态分析显示,金融生态环境对中国FDI规模效应不显著,而对中国FDI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的国家FDI效应存在差异,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增长与FDI效应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当前,进出口企业须加强对金融制裁风险的防范意识,认真研究制裁措施,制定应对方案,方可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由美国主导、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中,金融制裁成为美国实施长臂管辖的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经济制裁措施,它能产生比贸易制裁更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一些中资银行也因此受到过巨大冲击,影响我国大型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正常经营甚至是金融安全。本文旨在阐述美国坐享不对称权利下的金融制裁现状,厘清反洗钱和金融制裁微妙关联,总结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业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从银行跨境业务操作视角入手,探索通过内部审计方式进一步完善银行制裁合规管理体系治理措施,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甘肃金融》2014,(9):5-5
美国政府12日以俄罗斯继续破坏乌克兰东部稳定为由,宣布对其国防、金融和能源行业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包括把俄罗斯最大银行纳入制裁范围。 美国财政部发表的声明说,该部当天把俄罗斯最大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列入制裁名单,同时扩大对俄罗斯其他金融机构的现有制裁范围,并对俄罗斯能源和国防领域更多企业实施制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空气污染问题加剧,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绿色金融是否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采用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绿色金融对我国省域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对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空气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欠发达并且空气污染较低的区域,实施绿色金融政策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效果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关乎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已被深入研究,但关注其经济稳定效应的文献不多。本文利用界限检验法等时间序列计量技术进行发现,经济波动与金融发展存在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经济波动围绕长期均衡关系进行短期动态调整,但基于长期均衡关系的误差修正机制并不足以让经济波动最终回落至均衡路径。金融发展具有弱外生性,其短期动态不会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运行稳定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文章表明,金融发展有助于平抑经济波动,可以兼顾促增长与保稳定两大政策目标,对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