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相似文献   

2.
科学分析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和江西适宜承接的行业,对江西有效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产业集聚指数分析,长珠闽地区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广东、江苏和福建制造业向外转移相对滞后。为此,要利用江西地处长珠闽共同腹地优势,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和成长行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补链模式、内部提升模式、"飞地经济"模式、组团式模式和逆梯度模式,打造产业集聚品牌和优势,优化对接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Riou(2006)的研究框架,分析转移支付对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发现转移支付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但地区间竞争会降低转移支付效率;同时转移支付存在一个最优规模。利用1995~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的转移支付水平与产业集聚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转移支付和地区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地区性差异,东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效率相对较高。因此,需要综合利用政策手段,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东西两翼及粤北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粤东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最佳。另外,珠三角的大部分先进制造业吸引力不强,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在概念具诸多相似点,因而某些度量这两个概念的方法也具有相似之处。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指标对产业集聚与地区专业化程度与趋势进行分析。本文对两者的概念进行一些辨析,并对衡量这两个概念的具体指标进行总结,理清这些指标的内在联系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孙继琼  徐鹏 《财会通讯》2010,(10):103-105
本文在借鉴区位商和Hoover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利用不同细分程度的27个行业,计算了四川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研究表明,四川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较高的都指向了能源、家电、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加工业等产业,其中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集聚趋势明显,而房间空气调节器、彩色电视机、农用化肥等产业则存在明显的外移趋势。  相似文献   

7.
广东"双转移"是生产要素长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要素由集中集聚走向分散集聚的过程。广东"双转移"通过一定的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交织发展,产生产业升级效应、区域城市化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促进资源空间再配置和产业空间重组。  相似文献   

8.
文中通过分析物流产业内部B2B业务和B2C业务的不同经济属性和集聚发展特征,从理论角度论证我国物流产业内部的不同集聚结构标准,构建物流产业集聚模型;并从实证角度以我国物流产业为研究对象,评价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基尼系数)、企业集聚程度(赫芬达尔系数)和集聚结构(E—G指数),验证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同路径和趋势,提出我国物流产业应该走和如何走集聚化发展道路等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壮大到目前,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相比全国其他区域,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这种集聚有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文章主要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特征、集聚的典型代表、集聚的载体三个角度分析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最后,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竞争优势所面临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产业集聚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产业集聚下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战略伙伴选择的初始指标。采用科学的调查方式,并利用因子分析法,保证了足够的信度和效度情况下,得到了最优的制造企业的战略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最优指标体系包括了业务能力、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用艾利森和格莱赛提出的产业集聚模型来测算1995~2005年间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变动趋势。结果表明2002年的全国的地理集中指数γ就超过了0.05(γ=0.0542),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并且还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文章还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技术产业聚集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对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选取集聚度的测量指标———区位熵系数,并且对其进行层次化的改进,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满洲里市物流发展的现状,得出满洲里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物流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的结论。最后,针对满洲里市物流产业集聚度不高的现状,提出以政府加强引导,培养专业化物流人才的措施来提升满洲里市物流产业集聚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4~2012年我国31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EG指数模型对物流产业集聚现状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产业集聚成为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物流集聚效应明显,中西部地区集聚程度较低且上升缓慢,集聚优势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集聚演化背后的成因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物流产业集聚、扩散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演化机制、演化模型与规律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集聚经济、集聚不经济出发,提出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演化机制框架,分析其基本演化过程,讨论了影响物流产业演化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印娟娟 《企业导报》2013,(5):128-128
本文从产业集聚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产业集聚的概念、特征、成因和优势,并提出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经济距离变量,架构了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经济空间。通过将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中的SP指数值耦合,建立了能有效衡量产业集聚与扩散方向性特征的空间计量模型。以国内两位数制造业为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经济距离的引入,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二是通过空间变换,拓展了原有空间计量模型适用范围;三是借助空间耦合,建立了产业集聚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间的对应关系,构建了隐含有解释变量的产业集聚空间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盛宝柱 《民营科技》2014,(10):215-216
产业集聚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实现形式,安徽省依托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首选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疆经济增长的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产业集聚理论设定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并根据新疆区域经济展的资料,做出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区域人均产出集聚指标、企业单位数集聚指标、企业总产值集聚指标都呈正相关系。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现有企业的产出,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从而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新疆的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最首要的任务不是大规模的硬件投资,而是要构建宽松的区域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促进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等6项主要任务,这必将引导应急产业要素汇集,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使我国应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本文分析了推进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研究了我国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的具体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产业集聚这一新的视角回顾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版图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间段内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结论指出,产业集聚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协调,但也带来了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